在体育组顾艳超老师的引领下,对全校所有体育专职和兼职老师,进行了一场针对“2.15专项行动推进会”经验分享。
在落实“大课间 + 每日一节体育课”215专项推进活动中,我校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多元联动与动态优化,构建起特色体育育人体系,现将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顶层设计科学化,构建分层任务体系
成立由校长牵头、体育组主导、班主任协同的专项工作组,将“215”目标细化为 2类核心任务(大课间提质、体育课增效)、 10项重点行动(如课程创新、师资培训、安全保障等)和 50项具体措施(含器材更新、教案设计等)。制定《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大课间“15分钟体能训练+10分钟趣味活动”、体育课“技能教学+游戏拓展”的标准化流程,配套设计“周计划-月考核-学期总结”的进度表,确保各环节有序推进。
二、资源整合立体化,激活协同育人动能
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多元联动机制。校内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作小组,根据学生体质数据定制分层训练方案;联动后勤部门,改造升级操场、添置智能监测设备,保障活动安全。校外引入专业机构,开展武术、轮滑等特色课程,聘请退役运动员担任指导教练。同时,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发布运动打卡任务,鼓励家长参与亲子运动,累计收集家庭运动视频1200余个,形成“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协同”的育人合力。
三、课程创新趣味化,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针对学生兴趣差异,打造“基础+拓展+竞赛”的课程体系。大课间融入韵律操、花样跳绳、趣味体能游戏,引入AI动作捕捉设备实时纠正姿势;体育课设置篮球、羽毛球等专项技能课,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运动场景,增强学习趣味性。开展“班级体育联赛”“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将竞赛成绩纳入班级评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动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升27%,体育课程满意度达95%。
四、督导评价动态化,保障活动长效开展
建立“监测-反馈-优化”闭环管理机制。每日通过智能手环采集运动数据,每周召开专项推进会分析问题,每月开展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问卷调查,收集改进建议80余条。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级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学生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如冬季增设长跑、冰壶体验,夏季引入游泳、水上趣味赛,确保活动常办常新。
通过“215”专项推进活动,我校成功实现学生运动时间达标率100%,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校园体育工作模式。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