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全市书法教育精英荟萃一堂,在武进区人民路小学举行常州市小学书法教学研讨暨武进区张玲珑名教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以“美育浸润下的书法教学”为主题,常州市书法教育办公室主任、常州市小学书法教研员张亚明,武进区书法教研员裴红霞校长,常州市各辖市区书法教师代表、张玲珑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和人民路小学语文老师80余人参加了活动。
星辰实验学校李玲老师执教四年级《皿字底》,人民路小学吴静研老师执教四年级《木字底》。
研讨发言:
曹薇:
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李老师的课,沉稳、严谨,紧扣活动主题“以美育为核心”层层递进,结构完整。授课时,对毛笔的握笔姿势、运笔技巧讲解的十分细致,复杂的笔法被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让学生轻松掌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积极,比如通过信封里的资料,“比一比、圈一圈、想一想”等活动,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比较规范汉字“皿字底”与欧体的不同,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临习、展示点评,让学生充分掌握“皿字底”的书写要领。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建议:在作品展示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把作品贴在卷轴上,而不是老师贴,即便学生贴的歪七扭八,也不要紧,体现了课堂的真实性,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吴老师的课,轻松、活泼,与学生相处融洽。吴老师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教学方式多样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积极。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出,同时还设计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架”的结构和笔画特征,得出结构上窄下宽的特点,学以致用,再分析“樂”的结构和笔画特征,得出结构上密下疏,笔画上上细下粗的特点,最后将2个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一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且多次现场示范,体现了扎实的书法功底素养。
建议:适当控制下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每个环节需要的用时,达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的效果。
陈姝堉:
此次课堂观摩犹如推开一扇专业成长之窗,让我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多维价值。这不仅是书写技法的传授,更是以笔墨为载体的文化基因延续和审美人格塑造。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潜心研磨两位老师巧妙融合动态演示与历史典故的授课艺术,在横、竖、撇、捺间渗透汉字演变史和传统美学精髓;构建涵盖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评价体系,通过书法游戏、作品立体展示等创新形式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设置梯度目标,以分层示范和定制练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提按转折中既习得传统技艺,更获得精神世界的丰盈成长。
胡洁:
李老师的课堂如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优点:1.导入巧妙,激发兴趣与文化感知:以碗、盘、杯等生活中的器皿引出“皿”字,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易于引发共鸣。接着通过视频探索“皿”的奥秘及“盛”字的历史演变,将汉字文化融入课堂,既直观展现了“皿”的含义,又渗透了汉字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2.教学环节设计丰富,注重观察与实践结合:新授环节通过“比一比、圈一圈、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比规范汉字“皿字底”与欧体的不同,自主发现书写特征,如“留有喘息、上开下合、左轻右重”等要领。结合范写解说视频,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练习中掌握书写技巧,兼顾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书写能力。同时,强调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等),体现了书法教学中习惯养成的重视。
建议:在小组合作与互动环节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在“摆一摆‘皿’的位置”或讨论书写发现时,可给予更明确的引导,如设定具体问题导向(如“观察不同位置的‘皿’,其形态变化与整个字的结构有何关联”),让学生带着目标合作探究,避免交流的随意性。此外,可以增加学生互评的维度,不仅仅停留在书写外观,还可引导从笔法、结构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使课堂互动更具深度与实效性。
吴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灵动有趣。优点:1.导入形式新颖,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音乐、宫崎骏经典动画片片段营造“树木生长”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同时展示“木”字从甲骨文到多种书体的演变,将视觉、听觉结合,既富趣味性又渗透汉字文化,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2.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分析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举例“木”在不同位置的字(左、右、上、下),培养观察能力;借助导学案分析“架”“樂”的结构与笔画特征,用辅助色块和线条拆解书写要领,直观清晰。老师范写后学生练习、互评,环节紧凑,兼顾方法指导与实践巩固,助力学生掌握“木字底”书写技巧。
建议:在作品展示与章法讲解(正文、落款、印章)环节,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探究深度。例如,展示更多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对比观察布局差异,体会章法对整体美感的影响。此外,分析“木字底”变化时,可补充更多例字对比,如“朵”“案”等,强化学生对“字形变扁、撇捺变点”等特征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黄琳琳:
李老师的书法课注重书法美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理解深度
在活动中通过“花盆透气孔”的类比,将书法中“喘息空间”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理解笔画疏密与汉字生命力的关联。同时,借助“雕塑底座”“林间斜阳”等视觉化比喻,将书法结构与自然意象结合,生动传递了“均衡美”“和谐美”等美学概念,既符合书法教学规律,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创新性。
吴老师在“木字底”教学展示环节中,通过高清画面放大书写细节,使全体学生直观观察笔画轻重、结构疏密等关键要素,并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对照原帖画红圈、分析主笔与错位关系等,既能即时捕捉书写问题,又能借助可视化对比强化知识点。在最终作品展示环节,吴老师创新运用希沃视频实时投影学生作品,技术手段与书法教学深度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教师讲授过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蒋梦姣:
李老师的课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解读十分到位。一位优美的老师,执教了一节充满美感的书法课。优点:1.李老师课堂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教学技能,让不光学生,还有听课老师,在课堂中都是一种美的享受。2.关于生字的讲解,从“皿字底”到“孟”以及“盛”字,讲解十分详细、生动、到位。另外,李老师十分善于抓住孩子的回答,利用学生回答进行进有效引导,带领学生在合适的方法下,理解生字的笔法特点和结构特点。“我看到这个同学是这样画的”,亲切的语句,以学生的视角讲授读字技巧。
建议:新技术支持下的书法课堂会具有更独特的魅力,建议李老师的课堂可以引入一些ai元素,学生在玩中学,效率会更高。
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准备细致周到,教学流程清晰明确,教学语言生动准确,是一节值得好好学习书法课。优点:1.吴老师课前准备工作十分充分,从提前准备好的已经双钩完成的学生作业纸,到设计到位的,精美的彩印学习单,足以见得吴老师对本节课的课前预设充足。2.最后的作品展示分为两个板块,一部分贴于黑板,另外一部分作品则挂于白色支架上,吴老师巧妙地将可以旋转的支架通过希沃投屏到黑板上,向所有师生共同展示了美丽的学生作品。动静结合,展评效果更佳。
建议:对于本节课时间的整体把控,可以作适当的调节,让每个环节时间点更加精准到位。
沈敏:
李老师执教的《皿字底》以生活器皿(碗、盘、杯)为引,自然切入“皿"字教学,搭建生活与文化的桥梁。视频辅助解析“盛”字演变,既具知识性,更显文化厚度。“比—圈—想”三步曲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欧体特征,自主提炼“留有喘息”“竖变两点”“上开下合”等书写要领。范写视频与练习穿插,辅以"头正肩平"的姿势要求,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主张学生自主探究,整节课逻辑清晰,生动自然。
小建议:展示环节可以丰富些。
吴老师的课堂童趣盎然,宫崎骏动画配乐开场,瞬间点燃课堂。通过《龙猫》音乐与动画构建森林意象,使“木”字的甲骨文象形特征转化为可感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韵律与书法节奏的美学共鸣。教学过程中运用辅助线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架""樂"结构,用口诀、范写,学生练评促进学生掌握书写要领。
小建议:章法可以展示不同幅式(扇面、条幅)等。
施李丽:
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书写技法的传授,又将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之美融入课堂,非常符合今天的研讨主题:美育浸润下的书法教学。
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听到了她优美的语言,看到了她扎实的书法功底,而且李老师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开始从生活中的器皿引出“皿字底”,通过规范字与欧体字的对比、观察,总结“皿字底”的书写要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什么叫“留有喘息”,特以生活中的花盆来解释,恰到好处。在教授“孟”和“盛”时,李老师也善于用辅助线和图片来感知书法汉字的“均衡美”与“和谐美”。从一开始的带着学生读帖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入深,有序推进。
建议:在教授“孟”字时,出示了辅助线后理解了错位,这里引出的“均衡美”最好能改成“平衡美”。
吴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旋律。尤其在教学这个“乐”字,从古人造字来理解这个“乐”字,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乐”字的含义。吴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写好这个字,更将书法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最后的作品展示更是带给我们一场视觉盛宴。
建议:教学节奏可稍稍把握好,学习了“架”字之后,是否可以将“乐”与“案”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学习。
睢佳琪:
李玲老师的课堂给人一种干净舒适的感觉,整堂课结构清晰,学生完成度较高。优点:1.老师语言优美,流畅,老师的教态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书法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书写能力。同时,强调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等),体现了书法教学中习惯养成的重视。2. 教学环节设计流畅,结构清晰,课堂中通过“比一比、圈一圈、想一想”等环节,通过“留有喘息、上开下合、左轻右重”等要领,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比规范汉字与欧体的不同,自主发现书写特征,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皿”字的魅力,最后的扩展从课内字的美深入到其他字帖的美。
建议:可以在课堂中渗透汉字发展历程,讲解汉字的起源与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互评的维度,不仅仅停留在书写外观,还可引导从笔法、结构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多从艺术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法字的规范。
吴静研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富有书法艺术的美感。优点:1.教学形式新颖,运用直观法感受课堂氛围:课堂开始通过崎骏经典动画片《龙猫》中音乐、片段营造“树木生长”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木”字从甲骨文到多种书体的演变,跨学科结合,有效的调动了课堂氛围。 2.作业展示丰富有趣味性:运用转动的树木和黑板环绕的两种作业展示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书法作业增加信心。吴老师的用心程度值得学习。
建议:课堂的语言可以再精简一下,不要重复前面的课程内容,可以让课堂的结构更清晰。
徐梦羽:
《皿字底》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计层次分明,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李老师以生活中的器皿导入,结合“皿”的演变视频,将汉字书写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这种文化浸润的方式值得借鉴。整节课教师利用欧体与规范字的比较贯穿前后课堂,让学生从熟悉的字体入手,观察比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另外李老师在讲解字体结构与书写特点的同时,还融入了书法理论与美学的概念,从王羲之、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到汉字书写的“变化美”、“均衡美”、“和谐美”、“生命美”,让学生写字的同时,感受书法之美。
建议:在例字部分,《皿字底》的三个例子,“监”字书写更难一些,是否可以以“监”字作为例子进行引导学习,然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课上的观察方式自主学习,将“孟”字作为课后作业。
《木字底》这节课,从课前音乐引入课堂,连接树木生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展开树木主题的学习。从树木到木字演变,再到木的各种偏旁形式,最后引出木在下方时会有哪些变化。吴老师用生动轻松的语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推进木字底的学习,让学生沉浸在流畅诗意的课堂中。同时渗透美的享受在其中,尤其是作品展示环节,立体加平面的展示,新技术的引用,让人耳目一新。
建议:在最后的作品书写环节,正文和落款是否还有待商榷。作品纸张较小,落款示范的字数却比较多,学生模仿实行起来有点困难。教师示范时是否可以正文一个字,落款两个字即可,再让学生进行模仿尝试,慢慢感受书法布局之美。
周涵:
李玲老师的这节书法课呈现的效果很好,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堂环节设计连贯精巧,二是李老师的范写是扎实而有效的,她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和方法指导,而且特别关注孩子的握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了提笔即练字。在整堂课中,师生互相探究、认真落笔,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软笔书法中字形的匀称美对比美等。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也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写字,爱上写字,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吴静研老师教师素养扎实,备课严谨,流程清晰、示范精准,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和展示。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度,课堂不枯燥。笔画讲解可更简练,突出核心要点,适当增加个性化指导与趣味任务。
承中圆:
李玲老师的这节四年级下册软笔《皿字底》书法课,基于学生的书法实际,精心设计了课堂环节,让学生扎实学习了皿字底和与皿字底相关的书写技巧。在课堂上,李老师呈现了扎实的书法功底,为学生做了很好的书写示范。无论是书法文化的传播还是书写技法的指导,老师的关注都全面细致,展现了专业书法教师的素养。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也要努力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学习书法,感受审美。
吴静研老师的《木字底》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浓厚的书法文化传播体验。吴老师书法素养扎实,巧妙设计了书法课的每一个环节,扎实教学了与木字底的历史演变、书写技巧和“乐”字的小作品展示,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作品落款的更多形式就更丰富了。在整堂书法课上,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书法素养提升明显,是堂值得深度学习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