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教研,一路成长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为有效提高教师们课堂教学能力,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4月10日,六年级组所有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共同观摩了张华娟老师执教的公开课《表里的生物》。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张老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巧妙进行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利用形象教具导入,激发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张老师佩戴了一只怀表项链教具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就提问:“我戴的项链好看吗?”学生回答“好看”,接着再问:“你们想不想近距离欣赏一下?”这时学生踊跃举手参与,老师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这块怀表项链,再认真倾听怀表里的声音,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小组答疑”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教学中我问学生:父亲不许“我”动表,甚至谎称表里有一只蝎子,体会“我”什么情感?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三、紧扣心理,揣摩人物。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在“联系拓展”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还让学生运用心理描写进行仿写,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通过张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能自主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侃侃而谈,进而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本节课教学效果明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