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刘海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围绕这首《夏日绝句》开展了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由陶玲娟老师执教了这首古诗。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真可谓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 把握特点,以读为主。
陶老师在课堂上,从把握语调节奏的诵读,到理解古诗内容的释读,到感受人物形象的品读,到最后体会作品情感的赏读,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地指导学生朗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意境。
二、抓住重点,注重感悟
陶老师先用三个成语:拔山盖世、力能扛鼎、破釜沉舟让学生感受项羽作为人杰的英雄气概,然后抓住“不肯”进行对比阅读,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
陶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上,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古诗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变得丰满充盈起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也会越来越细腻,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当然,教学永远的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最后的拓展阅读环节,陶老师可以再拓展一两首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是不是能更好地达到陶老师所预期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教学效果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诗的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老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还要提高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