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溯源,写从读中得
——刘海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教学不止,教研不息。11月1日,刘海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在四(2)班如期举行,本次教研课由胡洁老师执教《麻雀》。
《麻雀》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课前胡老师认真备课磨课,精心准备课件。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段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胡老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伟大。二、学习作者具体描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三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胡洁老师所执教的《麻雀》思路清晰简明,却蕴含着丰厚的思考。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据导图,理故事。胡老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线索概况故事。之后,引导学生提炼出故事的主体——拯救。
第二个环节,抓重点,学表达。在这个环节,胡老师以“先学后教”的策略组织教学。她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画出描写:“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句子,读一读,再做批注: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再让学生合作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它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先明确自主学习的要求,再具体地指点方法。这种设计,使学生不至于盲目地读,随意地议,能围绕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开展活动。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为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第三个环节,展示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要求:(1)读句子。(2)析句意。(3)感情读。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本环节教学,胡老师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在讲到老麻雀时,运用多媒体电脑动画显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通过看屏幕上活生生的老麻雀愤怒地不顾一切地扑了下来,挓挲浑身的羽毛,并且配上老麻雀绝望的尖叫声,使学生感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顿时明白老麻雀怎样落下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突破难点。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时,再提出问题:“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什么力量?”因为前面通过电视画面再现故事情节,为这个问题已作了铺垫,直观、真实、具体地体现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笃行不怠,未来可期。学校将继续研究学习新课标,稳扎稳打抓好课堂教学,加大教学研究力度,让教研的力量为课堂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赋能学生的健康成长。
(图文:赵帅 审核:壮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