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课题的研究,9月28日,科学组举行了第二次课题研讨活动,由蒋英执教了一堂教学公开课《鱼类》。小学科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蒋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为了让孩子能充分的观察和体会的鱼的特征,从生活入手,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大鲫鱼和小金鱼让学生来观察。课的开始,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了大水槽里的大鲫鱼让学生观察,学生兴趣浓厚,这节课就从常见的鱼导入新课学习,接着出示一些常见的鱼和图片,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和思考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描述鱼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不常见的鱼是不是也具有这些特征呢,老师补充认识鱼的一些特例。这样的导入,也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蒋老师注重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视频观察鱼在水里游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鱼鳃和鱼鳍的外形和功能。教师激励的语言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蒋老师充分体现科学课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分小组观察鱼鳃和鱼鳍,认识鳍在运动中起的作用,蒋老师将鱼鳍逐个剪去,展示鱼在失去鱼鳍时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学生通过分小组动手探究,实验操作,得出鱼是用鳃来呼吸的。学生既学到新的科学知识,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整节课课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受益颇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科学的奥秘。老师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组供稿 撰稿:姜志梅 摄影:韩丽 审核: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