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演绎别样精彩
——两位教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学期伊始,张华娟老师和翁彩霞老师就开始打磨课堂,依次执教了《两小儿辩日》。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导入独具匠心,浑然天成。一开始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听写“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轴心词,探寻这四个轴心词两两相对的内在联系,作为“引子”开启学生对辩日方法的思考,意在创造一种奇妙迷离、引人入胜的课堂境界。引导学生体悟两小儿各自观察太阳的角度不同,观察结论自然不同。两小儿所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角度之辩、视野之辩。这是对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智慧的开掘。通过寻找这四个词语之间的两类关系,把两小儿的两个观点以及支持不同观点的论据全部从文本中提取出来。在这里,可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被整体把握住了。
二、巧以“读”为主线,突破重点。
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由读词扩展读短句,再读重点的句子。并且在读文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读出轻重变化来突出重点,也因此突破文中的难点。通过辨析“辩斗”,小组合作表现两小儿辩斗的生动形象和情景,引领学生深入感受辩斗含义。传统的诵读形式并不多见,虽然其精神仍是一以贯之。
三、课堂节奏富艺术,张弛有度。
观察整节课,我们发现,教师对于课堂的动静、错落、疏密、起伏的把握,甚至对于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也是天然协调-由指导词语朗读到师生“辩斗”过程中的重点朗读的时间,正处于课堂时间线的黄金分割点位置!同时,在辩斗之时,师生的语速加快,情绪愈来愈投入,课堂语势层层推进,而此时教师却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冷静。
老师最后用一个“智”下面的“日”字完美的结束了这堂课,既突出了中心,又升华了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