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延安精神
——记四语是丹红老师执教《延安,我把你追寻》
身处于和平年代的孩子,距离那段艰苦奋斗、热血澎湃的革命岁月已经很久远了。但12月9日,是丹红老师执教的四上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跨越时空距离,再次让孩子们感悟了那些红色记忆。
是老师用“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这两个中心问题串联起全课,作为全文的线索。作为现代诗,是老师关注学生阅读,综合运用泛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一系列读书方式,促进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延安精神。同时是老师关注了全诗的押韵,使学生在反复诵读更加深印象。
全诗中出现了多个延安精神的意向,如“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还有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甚远的老物件,如“镢头”“茅屋”“土炕”“老牛破车”等等。如何让学生建立对这些词语的概念,且能深入探触到文本的内涵?是老师很巧妙的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革命年代的时空距离,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从代表性的地点追忆当年的革命活动,由此总结、归纳延安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延安精神。
整个上课过程中,是老师精神饱满,教学有侧重、有方法,循循善诱。学生反馈热烈,听课态度认真,举手发言积极,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呼唤延安精神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孩子多多浸润在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中,拉近他们的时空距离。在教学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文章中,多多思考,多方尝试,竭力让孩子们感受到澎湃的爱国热忱和革命精神!
(图文:四年级语文组 审核:龚小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