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完美融合
发布时间:2018-11-26   点击:   来源:   作者:秦敏

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完美融合

——《邻里之间》一课听后感

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11月21日,我们在宋剑湖小学开展工作室活动,沈晶老师和佴文武老师分别执教了《邻里之间》和《隔海相望》,一起聆听了张云波老师的讲座《向着梦想出发》。虽然外面下着蒙蒙细雨,天气有点阴冷,但是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热情高涨,尤其是张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定是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的汗水。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沈老师执教的《邻里之间》。这一课是获得武进区首届法治公开课特等奖的设计,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整堂课做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完美融合,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以儿童的视角选择教学素材回归儿童生活

在一开始,教师播放了《六尺巷》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听故事,知道了邻里之间要互相礼让,互相包容。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邻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学生回想自己的真实生活,说出了一些互相包容、互相礼让是事例。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形成邻里相处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形成。

二、运用电视剧情节递进式地推进教学活动。

教师选取了《欢乐颂》中的一段邻里纠纷的故事情节,很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看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明了,教师还相机出示板书:协商、找物业、报警,层层递进,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知识

三、开展法治活动,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法律条例,组织学生针对提出的邻里矛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律师说法”,学生懂得了要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小公民。最后讨论的三个情境,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邻居违反法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邻居暂时侵犯权益,选择原谅和帮助;习俗和法律发生冲突,首先选择尊法守法。通过师生情境模拟,讨论交流,辨析判断,学生学会了正确、恰当地处理邻里关系。这种活动模式可以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我觉得在以后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时,我也会借鉴以上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重点突出法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做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的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好地开展高效的学法教育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法、用法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