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回望 潜心修行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芦燕
从2017年6月加入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的那刻起,我时常会问自己:我的彼岸是什么?也许我一辈子成不了名师,但是我可以拥有教育的情怀和理想。加入工作室以来的一年多,不光是岁月的更迭,更是成长的步履。
一、习名师之风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却能走的更远。在工作室里我认识了很多有理想、有干劲的伙伴,一次次工作室的活动,不仅研修业务,也增进了友谊。每次集体研修,无论是听课、评课,还是讨论交流,张老师总是主张大家要“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要真诚地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也要诚肯地指出他人的不足,帮助大家一起进步。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学员们都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教育教学上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本学期围绕“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研究”进行研讨,张老师不断强调道德与法治的核心在于培养合格公民,给予学生实践、践行的空间。低年级重在趣味,中年级重实践,高年级重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据此,大家梳理出了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主题活动策略、情境体验策略和调查研究等策略。从认识、判断、践行、内化四个方面考察教师课堂教学的达成层次。每次活动都是教学魅力的交流、学科理念的提升,教学教研的路永无止境。
三、育课堂之果
成长是一件努力的事,只有振翅高飞,才能研磨香醇的学科生态课堂。工作室的学习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提供了锻炼的舞台。2018年5月,我在工作室的引领下执教《我们互通有无》,收获的同时提醒自己在处理课堂的生成和细节上要不断磨练、提升、成长。
作为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也不断成长,在“武进区小学品德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获得“武进区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二等奖。
四、沐文化之根
这一年,当发现自己思维枯竭的时候,越发觉得看书的重要性,也学习了几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细读《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和评价》,有感于能力不是空洞的,总是与具体的活动相联系。学习《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我们现在做的也是小班化教育,我觉得这其实不仅仅只是学生数额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实施以及对学生的评价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学习之余,笔耕不辍,论文《巧妙纠错,优化品德教育效果》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
五、规前进之路
为了提升自我,接下来研修方向:会上课,善反思,常总结,能写文,做课题,一一对照,真正爱上品德这门学科,潜心修炼出实绩!具体目标如下:
1.要常动笔、常反思,多写论文,争取获奖、发表;
2.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教学上能更上一层楼。
3.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4.继续加强与工作室成员的交流,争取在学习中获得更大进步。
成长,没有真正的句号,只有永远的逗号。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永远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