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第七次活动在海小举行
实证研究,直指未来。11月9日,常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第七次活动在刘海粟小学举行。此次活动围绕基地主课题《基于个性发展提升学校课程实施品质的研究》展开子课题的探索与实践,特邀江苏省中小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新平、《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武进区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王腊美、武进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金丽等领导、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会议伊始,课题组成员与专家论证组一行人在吴华云副校长的引导下参观了海小美的文化环境。行走于书法长廊、艺术连廊、海粟馆、尚美堂,细品海小师生行走于美、创生出美的行动轨迹,专家组成员纷纷赞叹:在海小,校园环境已与学校课程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成为课程建设的有效支撑点、有机生化场。
随后,吴群英校长作主题分享《给孩子最美的教育》,从“扬一等精神的帆”“练教海探航的能”“领海粟课程的美”“汇生命成长的海”四个维度,分享了海小在追寻美、发展美、实现美的道路上步步坚实的行走足迹。从海粟老人“三个一等”的精神原点出发,海小人在传承中创新,实现了学校文化内涵丰厚、外显雅致,学生成长过程多元、平台多样,教师发展分层优化、各美其美,学校管理智慧民主、张弛有道,从而有效推动学校“美课程”的长足发展,实现“给孩子最美的教育”的美好愿景。专家们对刘海粟小学“美的教育”赞不绝口,理念之美、课程之美、文化之美、行动之美……海小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教育的美好。美,已然成为海小人生活的品质、诗意的远方,也将是海小人追无止境的精神宏愿。
紧接着,基地成员分为三组,立足学校发展的特色,详细陈述了《基于个性发展提升学校课程实施品质的研究》子课题方案,围绕研究重点,分别阐述了子课题的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的创新之处等,向专家展示了各校基于个性发展的学校表达,以及具体提升课程实施品质的过程与路径、方法与策略、评价与反馈等,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董洪亮主任: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是一回事,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以打造课题研究群落为抓手,把握特色的个性表达,寻找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这是一种高站位的发展路径。各校基于不同背景提出的行动研究,上位源于文化,追寻向上生长的要义,下位根植课程,触发向下延伸的动力。张俊平主编:奚校长卓越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智慧吸引着一批人,影响着一批人。她领衔的专业团队有着鲜明的族群文化:好学、认真、谦逊的文化特质;善于与历史对话,与当下对话,与未来对话,精准的自我定位;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不同凡响的教育主张。真正做到了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向着心中绘制的教育理想去追风的美好景象。倪娟所长:奚校长了不得,也不得了。团队子课题的汇报折射出奚校长基地所有培养对象的一种研究自觉,内在成长的自发性,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实证。更让大家看到了一种研究自信、行为自立,感受到了全员、全程、全位的学校发展使命意识。张新平教授:奚亚英校长领衔的总课题延伸出的15个子课题,跨越中学和小学两个年段,涉及的内容丰富充实,有拓展型,有个性实施型,有评价研究型,都各有特色,别具风格。
最后,基地领衔人奚亚英校长作总结讲话。她首先表达了对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指导把脉的衷心感谢,其次她勉励所有成员要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消化理解、反思反馈、修正完善。她指出: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告诉我们的校长领导学校繁荣的主阵地在哪里?在课程。重点是要对课程实施品质做研究,不能满足与一般性目标的达成,更要指向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有梦想,都能成功,只是发展路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我们要提供更多优质课程,关注高品质实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实证研究,让我们遇见专家,遇见巨人,遇见未来,遇见无限的可能,更遇见每一个更加精彩灿烂的自己。我们也坚信:无数次的仰望一定能够看见蓝天,无数次的聆听一定能够听见教育;无数次的奔跑一定能遇见美好。实证,一定能够引领学校走向更为深刻的、更为纯粹的教育理解与认同;实证,一定能够引领每一位教育人实现一种幸福而又完整的教育生活。
撰稿:蒋虹 摄影:张玲珑 审核: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