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年度总结
刘海粟小学 沈晶
从我9年前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便是一边教着语文,一边教着品德。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在品德这门课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于将品德、综合实践、班会课傻傻分不清楚,觉得一切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都能称之为品德课。
偶然的机会,张云波老师找到了我,领着我在品德这个的方向从零开始。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品德课程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而我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说实话,真的是从零开始。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道法课的我,第一个挑战就是备战武进区基本功竞赛。第一轮就是现场教学设计。在看了张老师的几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道法课不是我们平时的语文模式,没有什么“新授”。有的是一个又一个活动,一张又一张学习单。于是,我开始认真研读2011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从课标中,我看到了道法课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借着,为了能让我迅速入门,我便读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学习指导技能操作与实践》、《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这些书让我们更深切地明白了道法课堂的板块性、递进性、趣味性。
此时的我,真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任何一节道法课,都觉得是巧心设计,趣味无穷。感觉道法课就是要花样百出,脑洞大开。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后,我便加入了张云波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里,每个月我们开展扎扎实实的道法课的教研活动,我们共读《中小学德育》,我们还有好书推荐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研究的课题《关注儿童立场的品德学科教学》。在张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立足儿童立场来展开道法课的教学,我们从儿童角度出发来发掘和选择道法课的教学资源,我们以儿童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评价,我们让儿童站在了课堂的正中央。
正是有了这些理论和实践,让我对道法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会给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挑刺”了。每次,我们的教研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家各抒己见,好话不多说,说说这堂课的可以改进的地方。于是,我们围绕着自己平时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逐渐的,我便到达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对任何一堂课,都抱着这种“挑刺”的态度,让自己在评课的环节发现课堂的真正缺失,寻找到弥补的突破口。这样的头脑风暴真是又刺激又让人成长,考验的不只是我们的洞察力,更是我们对课标、对课程的牢记于心、实践于行。
三.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在张云波名师工作室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获得武进区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武进区小学品德教师基本功二等奖,武进区法治教育优质课二等奖,武进区道德与法治评优课二等奖,个人被评选为“武进区优秀班主任”等奖项。我还执教了《千年不衰的汉字》和《感恩父母》两节区级课。
经过了基本功、评优课的历练,我发现自己进入到了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阶段。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把控课堂节奏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也更进一步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心理调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课堂提问的指向性都是需要努力去提升的。于是,我不仅仅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设计出一堂优秀的道法课和如何将道法课上的精彩了。我开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学科论文。多维度地思考“儿童立场”,因为我们的道法课的主人就是儿童,我们道法课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我们道法课的目标是成就儿童。我读《正面管教》、《教育常识》,真正理解了“为了让儿童真正拥有儿童的幸福,作为成年人的教育者需要做三件大事:第一,尊重童年特殊的生命生长价值,把童年还给儿童。第二,不把儿童当做‘小大人’,把儿童当做儿童。第三,让儿童说儿童的话,让儿童做儿童的事,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
四.看山即是水,看水即是山
如今的我,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我深刻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有着无止境的宽度与深度,有着接地气的鲜度和活度,有着儿童化的梯度与进度,更有社会化的温度与关注度。接下来,我的目标就是看山即是水,看水即是山。因为世界上与教育有关的是三类人:做教育的人,看教育的人,懂教育的人。做教育的人,只埋头于教育的土地耕耘,但很少抬头望天,很少思考自己的耕耘价值和过程。看教育的人,如同黄昏十分路边棋摊有限的看客,只要工作就是指手画脚,间歇性发泄自己的抱怨和不满,充分展现出作为教育批评家的“才华和豪情。”懂教育的人是那些既做教育又看教育的人,是有教育眼光的人。
这一年多的时间,让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观山看水,希望不就的将来能在这个领域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