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中不断发展,努力成长
——张云波名师工作室2017-2018学年个人总结
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秦敏
伴随着时光脚步,成为张云波名师工作室成员已经一年有余了,在这段时间当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不仅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回顾短暂而又充实、精彩而又分享的每一个瞬间,我与工作室成员们一起经历过程,感受成长。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展始于学习。
工作室是一个发展的平台,而发展的第一关键就是学习。记得在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中,工作室领衔人张云波就和全体成员一起解读工作室的研究课题《观照儿童立场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研究》,让我们认准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我针对自己选择的“基于观照儿童立场的基本理念,改进小学品德课评价的研究”学习了大量的资料。
我根据自己制定的个人发展规划,除了读好每月的教育教学杂志,还有的放矢地阅读了一些书籍。如《“渔场”中小学德育的新视野》一书,让我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了给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创造一个安全亲切、自由自主的“渔场”,使“小鱼们”从被动的“尾随”,到主动的“追随”,最后“自由探索”的奥秘。在工作室活动中,分享了此书的读书收获。《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模式》,使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为整体的认识,学着在课堂中找到简便易行、效率高、效益好的办法进行教学。
为了提高我们的撰写论文的能力,张老师专门给我们进行了科研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张老师从论文选题、拟定提纲、题目撰写、谋篇布局、论证方法、写作技巧、如何投稿等方面为大家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认识到,自己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生成论文选题、捕捉论文题材,要做一个有心人,勤学习,善思考,勤动笔。
在暑假里,我参加了张云波老师的名师大讲堂活动,聆听了讲座《把儿童放在课中央》。明确了现代教育的立场应该是“儿童立场”,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张老师从儿童立场在课标中的体现、儿童立场在教材中的体现、观照儿童立场的教学策略几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形象地讲解,我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二、研究基于课堂。
实践基于课堂,立足儿童立场,探索小学品德课程教学。
工作室每月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我都会以行动者来观摩、思考、交流。我会发现同伴的长处,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反思交流环节中,我也积极发言,提出困惑,和大家交换思想,让自己听有所思,思有所获。让自己每一步的行走都能留下清晰的实践足迹。每次活动后,我总能及时写好反思。
加入工作室以来,我执教了两节研讨课。虽说自己是个已经有21年教龄的老教师了,可是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却是个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张老师耐心地指导我,我尽自己的所能,经历设计、试上到修改、磨课的过程。在课后,张老师和同伴们既肯定我的优点,也给我指出不足,让我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我相信,在今后的品德课堂上,我会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展开有效教学,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三、收获源于反思。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所思所悟。其中,《“微绘本”:基于低年段儿童认知特点的法治教育新路径》获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基于儿童立场,在小学品德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获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利用网络开展小学品德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获武进区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道德体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获武进区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同时,在武进区小学法治教育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武进区小学品德教师基本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武进区首届法治公开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回眸往昔,倾听回声,灵魂深处,充满感激。感谢张老师的带领下,我过得充实而精彩,感谢这个有思想、有凝聚力、有生命活力的团队,让我在幸福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