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海粟杯”课堂教学效益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老师们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11月8日,高年级语文组“1+1”主题教学赛中,郁鸣、江慧敏、邹春和翁彩霞四位青年老师展示精彩教学,全体高年级老师参与学习交流中。
五语教研组的郁鸣老师执教的是《伊索寓言》,她的课有三“实”:第一,训练扎实。三则寓言由扶到放,教给学生阅读寓言的方法。三则寓言,从三个角度拓展,有生活事例,有古今贤文,有寓言结合,使整堂课丰满充实。第二,情感真实。她抓住关键词,体会想象寓言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寓意的深刻含义。第三,朗读丰实。紧扣牧童的两次叫喊,体会情感,练习朗读,在课堂中学生获得真实的成长。江慧敏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课堂语言美,引导语指向明,评价语精练美,总结语画龙点睛,课堂呈现一种流畅美。她的课堂方法美,从事例的对比阅读到文章结构的写作指导,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提高了语用性。她的课堂拓展美,品文析字,江老师善于钻研课文,教会学生读到文本的背后去,对人物有了充分的了解。
六语教研组邹春和翁彩霞两位老师分别执教《观书有感》和《给家乡孩子的信》。《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邹春老师仔细推敲,认真琢磨重难点的突破,还反复试教,研究精神可嘉。课堂上,她带着学生浅吟慢诵,读出诗的韵味;抓住关键字词,说出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出诗的意境;设计质疑点,架起“水”与“书”连接点,让学生对这首诗的丰富内涵把握的更加准确。教者还拓展了另一首《观书有感二》,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品读另一首诗,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学生对宋诗的鉴赏水平。《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的作品。翁彩霞老师认真备课,反复试教,预设充分。她带领学生不仅是在与文本对话,更是在与作者对话,走近巴金,在学生情感呼之欲出时及时加点助推剂(老师的过渡语、小结语、颁奖辞),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巴金的生命开花了吗?学生交流巴金相关的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对课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运用。巴金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刘海粟小学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学科教研组建设,每周进行扎实的教研活动,举行课堂实战演习,相信通过海小浸润式教研氛围中,海小教师定会百花齐放!
(刘海粟小学 图:唐薇 文:殷立敏 审核: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