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发掘深层资源
刘海粟小学 王静
新课程专家干纳曾提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经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倡导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与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他们自身的活生生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充满生活的气息,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必将得到迸发。
秦敏老师执教的《衣食的来源》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为此,秦老师别出心裁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并带入了课堂,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秦老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生活资源,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所带的农作物,设计系列性的问题,例如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所收获,能够小组活动的表象中,真正吸收到小组汇聚的知识和信息,相信这样的活动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习真正发生。
秦老师独具慧眼,还关注到了我国的国徽图案上有稻穗和麦穗,于是结合本课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十分用心。但在课堂中却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吸纳这一知识,那么其实这一资源的背后,有着一个故事:1942年的一天,宋庆龄同志在重庆举行茶话会,她的茶桌上别具风味地摆着两串金光灿灿的谷穗,有人看了赞美地说,这谷穗真像金子一样。宋庆龄同志说:“它比金子还要珍贵。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都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周恩来同志听后,用手轻轻地抚摩着谷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谷穗画到国徽上。”如果能意味深长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相信孩子们会记得更牢,由此也会对农民由衷地产生敬意,从而更加珍惜各种农产品。
随着工作室活动的一次次推进,经历着一次次课堂教学的探讨,就德法这门课程,如何发掘资源已摸着了一些门道,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资源要用,更要用的其所,要发掘深层资源,还需不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