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让学习在课堂中发生
发布时间:2018-10-25   点击:   来源:   作者:沈晶

让学习在课堂中发生

刘海粟小学 沈晶

今天,听了秦敏老师执教的《衣食的来源》一课,我特别喜欢。《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课。秦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的来源,同时引导学生懂得衣食的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的课堂,是不是经常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情况:孩子预习的过多,课堂上的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精心设计,实际的教学效果确是差强人意;孩子在课堂上参与不多,出现了老师一言堂的情况。

秦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看到了学习正在课堂中发生着,而且在发展着。因为在这一课里,孩子就像一块海绵,在课堂上吸收了很多很多的水分。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为学生们的习得而变得精彩。

一.发芽

衣食的来源,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是他们的盲区。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现在的孩子,哪怕是我们常州地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比较少的接触农田了。更不要说是城里孩子了。所以“把韭菜说成是麦子”绝对不是玩笑,是真实存在的。让孩子们了解衣食的来源绝对有其必要性。

所以秦老师从简单的“连一连”,让孩子们的学习开始在课堂发芽。将图上的物品和它相对应的农产品连起来,再选择一种农产品说说它还能加工成什么,进而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产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基本上都能完成第一项挑战,成功地将“衣服—棉花”“竹筐—竹子”“馒头—麦子”“米饭—水稻”。当然,这项挑战,还是有个别小组没能完成正确,这却恰恰是孩子们学习的开始,正是发芽的状态。课堂是需要这样的错误的,这才是真正的儿童在进行着真正的学习。

二.发生

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调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只是这次学习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秦老师追问怎么知道衣服来源于棉花呢?是啊,我们生活中的衣服有各种面料,并不是所有的面料都是用棉花加工出来的。秦老师将衣服上的“面料成分表”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这枚不起眼的小标签,让学习真正发生了。所有的孩子在秦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面料成分表,更是立马了解到了这个简单明了的成分表的意思。“棉100%”就印证了这件衣服的来源是棉花。

原来,看衣服的“面料成分表”这个我们生活中都在用的小技能,成了此时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也成了他们今天学到大技能。这样的学习发生的正当时。

三.发展

有了“面料成分表”的帮助,孩子们可以轻松区分衣服的来源,感受到面料的不同。那么亲手去触摸,对比棉质布料和桑蚕丝面料的不同,更是将学习进行了拓展。原来通过触摸,就能感受到布料的差别,来进行初步的判断。

然而,学习的发生还在继续发展。“旺旺雪米饼”,这个孩子们平时接触过甚至是喜欢的零食,它到底是用什么而成的呢?此时的孩子们有猜的,更有受到上面“面料成分表”的启发,想到了要去看一看雪米饼包装袋背面的“配料表”。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大米”,从而确定了雪米饼来源于大米。

看呀,小小的一个环节,正因为巧妙的设计,细致入微的成分表、配料表,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芽、发生、发展,更能在生活中发光、发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