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8-10-24   点击:   来源:   作者:佴文武

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教学实践

武实小 佴文武

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将对话作为诱发孩子质疑、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遵循儿童心理学及发展规律,倡导对儿童天性、天赋、自然智慧的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南宅实验学校聆听了秦敏老师《衣食的来源》,闵志君老师《团团圆圆过中秋》两节课,她们都在用实践告诉我们需要运用儿童哲学,来审视和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以对学生关怀的心态,构建生态无痕的品德课堂。

1、回归儿童的天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民主、自由的氛围,尊重其天性,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衣食的来源》一课在学生课前搜集、调查的基础上,尊敬儿童的天性,开展了认一认,想一想,说一说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展开探究。《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则创设了情境带领学生品月饼,品故事,品诗情,引领学生在尝、听、诵中领悟中秋节的内涵。

2、回归儿童的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衣食的来源》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在课前搜集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农产品的种类,关注了生活,体验了生活。《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唤起了学生过中秋的生活体验,赏月,吃月饼……增进了对当地习俗的了解。

3、回归儿童的情感

小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是不成熟的,而德育课程应该融入生命教育。以儿童哲学为指导,来唤醒学生情感,唤起对生命的思考。《衣食的来源》一课节俭习惯的融入,达成了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教者设计了一粒米的自述,出示了生活中浪费的现象,统计了数据,呈现了新闻,触动了学生心弦。《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通过电话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在外,中秋不能团圆的游子的思乡情,学会了表达思念的方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