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立足点,提高活动设计的成效
——《衣食的来源》教学反思
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秦敏
《衣食的来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以探究“衣食的来源”为主,具体目标是:1、了解生活中的农产品,知道什么是农产品,认识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平时或多或少与农作物、农业生产有接触。可是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据调查参与农事劳动的同学少得可怜,并没有体会过农民的劳动的辛苦,更没有产生过要尊重农民、热爱农民的这些想法,所以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很有必要。
在设计时,我能立足儿童的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情感得到激发。我用刚刚过去的农民丰收节导入,同学们看一看农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场景,了解节日的意义,首先对农民产生尊敬感。接下来是三大板块:了解农产品,了解农产品是衣食的来源、产生“节约”意识。“了解农产品”主要通过反馈课前调查的成果,知道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等,是一个大家庭,从而出示概念:农产品是农民伯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而来的产品。“了解农产品是衣食的来源”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连一连、说一说,进行充分地交流,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产品,可以说,农产品是衣食的来源。这儿加入观察国徽图案,除了知道民以食为天,稻子麦子是我国的主要粮食,还了解到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学生对农民又多了一分敬意。产生“节约”意识部分,设计了听一粒米的自述,感受农民劳动的辛苦,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回忆看到的浪费现象,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并播放视频、新闻,懂得浪费是可耻的,从而产生节约意识。
最后,以践行光盘行动对孩子课后勤俭节约的行为进行监测,反馈,让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思想在学生的心灵扎根,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评议,对我的课提出了好的建议,我认真听取意见,觉得在提高活动成效上,的确还可以深入挖掘。
1、立足全体,关注差异。
在一开始交流课前搜集的农产品时,我认为有的课前的调查,直接交流就可以了。没想到这样参与反馈的学生太少,有一些胆小的学生只是默默地坐着。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带了农产品想展示的,可是老师没有给机会,没有做到面向全体。这儿,应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所带的农产品,然后集体反馈,这样才能面向全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了解农产品是衣食的来源”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效果就很好。
2、立足盲点,拓展提高
在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来自于农产品时,学生对于吃的说得比较多,可对于穿的,学生说不出来。我适时补充了桑蚕丝的面料,让学生看图,了解桑蚕丝是用蚕吐的丝制作成的,蚕是农民辛辛苦苦养的,从而知道桑蚕丝来自于农产品蚕茧。这个点到这儿就结束了,其实对于蚕丝,学生是不了解的,可以说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如果在这儿进行拓展,了解蚕丝不但可以做成丝巾、服装、被子,还可以用在化妆品、保健品中,学生对蚕丝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
3、立足生活,注重体验。
为了让没有参加过农田劳作的学生真切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我设计了听一粒米的自述。可是,听了学生就有真切的感受了吗?不见得。这时,应该设计一个体验活动,如:插秧。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插秧,真正感受一下直不起腰来,那腰酸背疼的感觉,学生才会对劳动的辛苦有亲身感受,对农产品的来之不易才是发自内心的。在把握学生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定能提高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