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优质品德课
——参加工作室第五次活动有感
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秦敏
3月22日,在继武进区品德评优课第一轮模拟课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室的第五次活动,由两位出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分别是王静老师执教统编版二上《我
们不乱扔》,沈晶老师执教苏教版三上《感恩父母》。听完课,我们工作室成员充分研讨,肯定优点,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措施。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一节优质的品德课需要关注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两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情分析,她们基于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认知规律,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目的明确,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如,王静老师在选择活动时,对学生“会不会系鞋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最终确定该怎么开展活动,是完全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的,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对学情分析我也进行了相关学习,了解了全面的学情分析应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3、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4、分析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5、分析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二、明确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母说“有效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战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快歼灭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到位,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我觉得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因为她们的课堂板块清晰、富有层次、活动的设计都是有明确目标定位的。怎么做到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钻研教材,加强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在设计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编写者的意图,针对品德课程的特点,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2、以《课标》为依据,呈现目标设计的多元性。把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多元化的设计目标,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3、以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4、关注同类主题在各年段的分布,注重目标设计的延续性。品德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段会反复出现,但要求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在不同年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注重延续性,也更具有整体感。
三、优化活动设计。
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应更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体验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乱扔》这一课,王老师设计了给垃圾分类的活动,每一小组先自行把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然后反馈交流,教师按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学生掌握了常见垃圾的正确分类。对于电池和烟头这两种常见垃圾,因为在分类时,有特别的处置方法,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垃圾箱进行讲解,学生掌握得很牢。《感恩父母》的设计的活动是系鞋带,这个看似不太合理的活动在沈老师一系列的铺垫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个铺垫就是播放了一段采访家长的视频,家长道出了穿系鞋带鞋子的缺点及买鞋子的担心,孩子学会系鞋带是必备的生活本领。但是课堂上发现,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都会系鞋带,问题在于鞋带系不紧,普通系法带容易散。我就想到了我之前为了解决自己孩子鞋带总是散的问题,在网上学习过一种系法,只要加一个步骤,就能不容易散,效果真的很好。我给大家分享了这种方法,也提出了可以教孩子这种系法,这样更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最后要提一下,活动后,一定要有评价和反馈,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成长。
四、创设教学情境。
在品德课堂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品德课也不再单调枯燥。如果能够创设一个整齐的情境,全课融为一体,那就更加巧妙,可算是设计上的亮点。王老师在设计时,运用了两个可爱的动画人物串联,整体性很强。沈老师一开始通过出示父母疼爱孩子的照片,加上配乐讲述,创设了温馨的氛围,充满了浓浓的爱。在“父母的愿望助实现”环节,在学生交流父母的心愿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学生都愿意为实现父母的心愿出一份力。在这个环节,个人觉得如果能针对自己父母的心愿来写,会更有针对性。
以上四点也是我今后在设计时要做到的,另外,我觉得品德课设计要以小见大,以育人为宗旨,创设情境和活动设计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一节课下来,学生要有真实的收获,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上有一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