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修行 成长于道
2017年工作室总结 梁小燕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进入张云波名师工作室已经半年。在这半年年里,在工作室张老师的领衔指导下,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基本完成了工作室的预期目标和自己制定的研修计划。
一、名师引领,催人奋进
进入到工作室学习,这里可以让我从“老师”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这里,有张云波老师的引领,她用智慧启迪每个成员的智慧,她用激情点燃我们激情,她用爱心浇灌我们的爱心,,她有着大姐姐一样的柔情和温暖,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工作室洋溢着温暖、注足了温馨、充满着温情。每次集体教研,无论是听课,评课,听讲座,还是讨论交流,张老师作为一个热情洋溢的主持人,领航者,都能将我们教研的氛围调到积极热烈的状态。每次教研看到她全心投入评课的情形,可以感受到她对教研的热爱和执着,而她的这份热情会不知不觉感染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也心潮涌动,激动万分,有一种想马上将她提出的建议实施到自己课堂上的冲动。
二、听课教研,丰厚底蕴
工作室的活动是一次比一次精彩,既有黄继伟主任的专题讲座、张老师的示范课,又有同伴们的各种研讨课。工作室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课、听课、评课、讲座、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们告别独立学习的艰辛和枯燥,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得到提高,受到启发和教育。在这里,我们大胆畅言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为跟同伴们一起讨论、互助,可以消除困惑,获得支持和鼓舞;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交流感想,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各抒己见,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博采众长,积累丰厚智慧,激发教学灵感。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探讨,总能感受到伙伴们闪耀智慧的思维火花。
正是一次次的参与,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目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原则、方法、设计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感觉自己相关的理论功底也随着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在逐步提高。同时,每次的工作室活动让我慢慢养成了理论学习的习惯,每次教学过后产生的疑惑、想法、灵感等等,我都要到书中去找一找相关的解释,就这样,我把理论学习当作了自己一种日常化的工作。
三、敢于表达,促进成长
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常常要进行的活动。以前每次听完课要评课的时候,我就会觉得特别紧张。因为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所以每次我都是红着脸支支吾吾敷衍两句了事。工作室半年的学习,我发现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能非常自信从容的去评价一堂课,这都有赖于工作室给我的理论武装。在工作室,我充分领悟到了“情趣教学、有效教学”,其理想状态是:追求“三高”课堂——学生学习的高兴趣高质量、教师教学的高情感高效益、师生教学相长的高品位高境界。再有就是听专家们和工作室的学员、成员们的评课,这些都是最直接的宝贵资源。让我欣喜的是,讲完后,我发现老师们对我的观点和评课意见都表示赞同。真的非常感谢,多年来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让我的理论知识有了这么大的提升。
四、坚持反思,潜心修行
能到工作室来学习是我的幸运,来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一个思想的殿堂,在这里学习我才发现自己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才发现有太多阅读的理由和冲动。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多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撰写专业论文;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名师工作室不仅为我提供了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也成为我与同行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更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在教学改革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