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年,大收获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陈露微
2017年的下半年我参加了张云波老师的名师工作室。
初入工作室,我心中满是紧张。自己不是品德学科的专业老师,对于品德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也是知之甚少,可以说在品德这门学科里,我是一位萌新老师了。所以和各位行家老师们一起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和研讨,心中难免坎坷。
第一次参加活动,张老师就确立了工作室的活动原则以及具体要求,让我心中一下有了紧张感,我明白这三年时间可能不长,但是只要认认真真观摩每次活动,勤勤恳恳搜集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写好每篇论文,就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这学期,我在课堂教学策略、课堂资源研究、论文写作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多收获。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有很多收获。每个月一次观摩课,直至年底,一共开展了4次观摩活动,十多节不同年段的品德课,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节课都有切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值得我学习。张云波老师的《人种有不同》通过课前互动和评价语,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梁小燕老师的《跟着唐僧去西游》通过识图标,看图标的形式,教会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本领,茅雨老师的《别伤着自己》通过分步讲解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了包扎伤口的方法······从这一节节课堂中,我看到了孩子的生长,正是老师们对你学生有了解,对学情有了解,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才能从众多的教学策略中选择出最贴近学生的教学策略,真正让教学为孩子们服务。课堂的教学策略太多太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是大有讲究。
第二次工作室活动,我就选择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基于关照儿童立场的基本理念,整合多元化资源的研究。选择好方向以后,自己的思考更有了针对性。以前总是想到一点就说一点,思考是点状的,没有逻辑性也没有指向性。但是自从选择了研究方向后,在课堂上,我就会格外关注课堂资源。自己的课堂在设计时,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新的并且切合于教学的资源,并且紧抓课堂随机生成的新资源。在观摩同行的课堂时,我会更仔细地观察和倾听,思考同行老师们为什么用这个资源,怎样才能使用好这个资源。长久坚持,我对课堂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的敏锐度提高了,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感悟。
第四次工作室活动时,张老师就论文的写作与工作室成员展开了交流。
从如何选题,到如何安排论文的结构,张老师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以前我接触论文较少,更别提品德论文了 ,对于论文的写作更是一筹莫展,张老师的指导给了我方向。我想我应该首先规范论文写作的格式,让自己的论文有规范;其次我应该注重论文内容的选择,每次写作都应该从课堂出发,立足于儿童,选择和课堂实践相呼应的内容作为写作的中心点;最后,我还要关注论文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层层递进或者是有平行关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就像平时的思考一样,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虽然我对于自己第一次论文写作的尝试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我相信经过张老师的指导与自己不断地改正,我一定会有所进步。
在张老师名师工作室学习的半年,时间虽短,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感谢张老师组织开展活动并且对我们的耐心指导;感谢同行老师们精彩的课堂展示和积极热烈的头脑风暴;也感谢自己这半年的努力。期待在新的学期里,能继续向名师学,向同行老师学,向自己内省,有更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