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取之于生活 活用于课堂
发布时间:2018-01-01   点击:   来源:   作者:王静

取之于生活 活用于课堂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王静

品德课程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儿童生活体验放在第一位,那么如何选取儿童生活中的资源,又怎样将儿童身边的这些资源活用于课堂,且实现效果最优化,便是我们进行品德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之处。

在本次工作室活动中,孙老师执教了《吃饭有讲究》一课,恰巧于前一次参加活动时,金坛翟老师执教的展示课有同课异构之妙。两位老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坚守生活始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观念,力求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最大程度地贴近儿童的生活,充分反映儿童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自己观察世界、感受社会生活。于是,两位老师不谋而合地选取了儿童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洗手的活动。相同之处是两位老师都出示了一盆水,将生活中的情境带入了课堂。不同之处在于,这两盆水出现的时机不同。在孙老师的课堂中,她先让学生跟着老师,配上儿歌,认真学习了六步洗手法,紧接着让孩子上台洗手,通过同学对其做法是否正确,来纠正孩子的洗手方法。而在翟老师的课堂中,她先让孩子上台展示如何洗手,继而抛出问题“她的手洗干净了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六步洗手法,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水到渠成,效果甚佳。

同一个生活资源,同一处教学设计,所获教学效果却有差异,这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教学资源应取之于生活,那又如何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呢,我们还是得从儿童立场出发,拒绝填鸭式的教授,更多的是要真正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对正确洗手的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补充,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可。

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诠释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最大化地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我们要关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使得品德教学资源取之于生活,又活用于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