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儿童去“取经”
刘海粟小学 王静
11月23日下午,名师工作室在清英外国语学校开展了第三次活动,来自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梁小燕老师和南宅中心小学的秦敏老师分别执教了六年级《跟着唐僧去西游》和三年级《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梁老师结合清英“独学——导学——组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跟着唐僧去西游,并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同伴互说、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推进教学,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印度的地形、地貌有了一定的认识。梁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先是自己有所思考后,继而再参与小组合作,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凑个热闹。在引导学生认识图例时,梁老师设计了一个连线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练一练的方式认识图例,在此过程中,有位同学不仅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更能在答题过程中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人眼前一亮。整堂课的教学,梁老师从容淡定,并没有将学习内容强压式地灌输给孩子,而是让他们在观察、研究、探讨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与其说是跟着唐僧去取经,倒不如说是跟着儿童去“取经”。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成功还给孩子,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生成,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并能恰当地进行引导。例如在让学生理解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时,教师应适时地出示恒河在周边的城市、农田等,让学生通过繁华的街市、富足的生活、幸福的人民,来感受到这恒河就像母亲,恒河水就如同母亲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这样一来,就将本来离学生十分遥远的文本,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同时也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的世界,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易于接受的资源,加以整合,服务于儿童,跟着儿童去“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