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僧去西游》这一课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共有四个块面的内容:古代的西天佛国、印度在哪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
作为第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定为一、二、三两个块面。“古代的西天佛国”是通过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出古代的天竺国就是古印度,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正文的作用的。而第二块面“印度在哪里”则通过“喜马拉雅山屋檐下的大厅”和“富饶美丽的山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知道印度地形区的分布。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同时感知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印度的佛教文化结合印度的生活习俗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我在设计《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跟着唐僧到印度去看看。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及周边的海域;了解印度地容地貌,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自己知道的内容,了解印度及周边国家的首都以及印度周边的海域,印度的地形分布很有特点,北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高原。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基本上被北部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阻隔,南面又被印度洋围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印度文化。这训练了学生自己看图的能力,适当进行点拨、提示,更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印度地理位置、地容地貌。在了解了印度环境之后,我设计一个题目,从中国上海到印度的孟买要经过哪些海域,目的让学生把印度周边的海域有个整体的把握。如果唐僧现在去印度,会选择怎样的途径去呢?这就让学生结合印度的地理环境去思考。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如王继伟老师所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基于儿童的立场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端《西游记》导入很适当,但是设计让学生印象最深的故事却游离于教学重点之外了。作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老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能学到哪个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站的高度。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使命独特、任重道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以神话演绎了玄奘大师沿古丝路西行,西天取经的故事传说,成为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伟大文学经典,也成为一种 “民族脊梁”的精神象征。国家邮政2013年发行《丝绸之路》邮票,第1枚邮票定名为“千年帝京”,邮票主图就是长安的大雁塔,大雁塔第三层左边设计了一竖长方戳,标 “长安”两字,让大雁塔成为丝路起点的象征。 构建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构建旅游大平台和旅游经济圈。因为丝络申遗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汇聚国内4省22处遗址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正巧《西游记》唐僧的西天取经路线和这条文化线路高度吻合,而这些学生其实并不了解,如果我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政治时事用情景、活动进行串联,那才是学于课堂,生成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