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与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陈露微
品德课程与社会、地方、学校、家庭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品德课程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在社会、在地方的行为,对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有着指导作用;同时社会、地方、学校、家庭中有着丰富的资源,老师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更好地指导生活。
十月底,张云波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研讨活动,我执教《爱护小动物》一课。《爱护动物》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近大自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要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能够做到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护动物》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将儿童带进动物世界,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依据对课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解读,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在围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感到这课和小朋友的生活其实是很近的,细细留心,身边有很多可以整合的资源。
我将学校资源作为突破口,搜集资料。
首先,我们牛塘中心小学坚持“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发展师生内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让校园更具美感,让教师更富智慧,让学生更能创造,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老师们积极投身课改,自编校本教材“五小”课程读本。通过校本课程、社团建设,培养独具魅力的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艺体小明星、家庭小帮手。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班级中开展“知识小博士”的评选,知识小博士必须是个热爱学习、知识丰富的孩子。拥有渊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才能,给人类增长财富,受到别人的尊敬。因此,我充分利用五小明星的课程资源,在课前请孩子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资料,从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不仅如此,我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关于动物知识的竞答,评选班级的“动物知识小博士”,颁发礼物。不仅如此,我还给同学们推荐了几本关于动物的课外书籍,如《丛林之王》、《海底探秘》等,旨在指导孩子们在课后也可以通过书籍或者其他方式了解更多知识。
学校根据“五小明星”行动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学校“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定期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五小实践中心位于仁德楼五楼,实践中心专门设立了一处“动物展览窗”,在这里,同学们能参观到各种动物的标本,有色彩绚丽的蝴蝶,有活泼可爱的兔子等。在课前,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实践活动中心,带着孩子们边走边看,孩子们可以亲手摸摸兔毛,可以亲眼看看蝴蝶,可以学学各种动物的叫声,行走在展览窗前,孩子们都很兴奋,感受着动物的可爱与神奇,激发了孩子们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我想,这才是实践活动中心的意义所在,通过展览和开展活动,真正地让活动中心为课堂服务,为孩子服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
课后,工作室成员们齐聚一堂,大家就资源的运用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佴老师提到,在我们居住的武进区,就有淹城野生动物园,可以在课前请家长们带着孩子一起去动物园游玩,了解动物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我们在设计课堂时,可以把情境放到动物园里,让孩子们在动物园里游览,边游览边积累丰富的知识,感受动物的可爱。其实,这就是社会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
在研讨后,我认真思索,其实可以运用的社会资源远不止动物园一处。近年来,武进荣获“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很多鸟类都回到了武进。这些资源如果稍加整理,也可以和课堂相结合,为教学服务。
其实,只有有善于发现的心,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稍加处理,就可以将这些资源融于课堂,使课堂有新的话题,新的生长点,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