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反思
刘海粟小学 沈晶
告别九月的金黄,迎来了十月的芬芳。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在牛塘实验小学举行。
在这次活动中,陈露薇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爱护小动物》,茅雨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这两节课同样是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同样是“保护”的主题。不同的是保护的对象,一个是保护小动物,一个是保护自己。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来说,这两节课完全站在了儿童的立场来进行编写和安排。一年级的孩子从适应幼儿园的校园生活向适应小学校园生活过渡。他们开始学着慢慢独立,而家人,也因为他们进入小学而对他们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别伤着自己》就成了这些儿童的必修课。茅雨老师正是站在了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这一课,她设计的学贴创口贴的教学环节让我们眼前一亮。有趣的视频教学,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学习,让一年级的小不点也真正学会了保护自己。而在第一环节走迷宫部分,茅老师带着学生细致地寻找家中的危险,但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还需要进行合理地归类和拓展延伸,让儿童更多地去发现家中的危险。
因为有了一年级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渗透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开始拓展儿童的生活,将保护的范围扩大,儿童除了可以保护自己以外,还可以保护他人,这其中就有儿童们最熟悉的小伙伴小动物。
陈露薇老师从儿童最喜欢的小伙伴入手,在猜一猜,听一听,演一演等游戏环节后,儿童与小动物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儿童们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动物世界。陈老师首先与孩子们一起来发现的可爱之处,因为可爱,所以喜爱,所以老师从生活资源入手,用谜语,模仿等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来拉近儿童与动物的关系。好像儿童突然间来到了平时的家中,与自己的伙伴、父母在一起,到自然中去认识蜻蜓,去观察青蛙,去寻找小猫,去喂养兔子,去抚摸小狗,这感觉妙极了。除了生活资源,陈老师还挖掘了网络媒体,儿童们去电视上、网络上收集了小动物,并且自己动手制作动物名片,还向同学们介绍这种动物,这样的网络资源就成了学生资源。在这一部分,我个人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先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样的话,这个资源就比较丰富了,而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动物,所以儿童们应该会更有兴趣,也更有分享的冲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拓展资源渠道,可以进行实物展示介绍,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带到现场,让大家一边看一边听。同时也可以画一画,或是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带着自己的画作和手工艺品来到课堂,给大家介绍最喜欢的小动物,这样学生的生活资源、媒体资源和家庭资源就这样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最后的爱护动物公约部分,陈老师引导学生先感受,是因为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才使得珍稀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学生们从福娃的身上了解到了动物面临的现状。在这个部分中,有视频资源,有音频资源,还有网络新闻,所以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觉得可能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为儿童还并不了解什么是公约,所以让儿童直接制定爱护小动物公约,可能会有一些难度。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一些温情的照片,一些公益广告,来让儿童了解动物们面临的危险。同时还需要引导儿童知道自己能为爱护动物做些什么?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给流浪猫准备一些饭,不抛弃,这些都是儿童能够做的实实在在的保护小动物的举措。
这两堂课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进行设计,在整个课堂上,儿童们也充分体现出主人翁地位。感谢两位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课堂,向她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