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标,眼中有生
——听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有感
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秦敏
10月26日,我参加了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的第二次活动,聆听了两节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分别是二年级的《爱护小动物》和一年级的《别伤着自己》,针对张老师给我们提出的“心中有标、眼中有生”的课堂要求,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胸中有标。
这儿的标包括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两位教师明确了品德课程的实质,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品德课的味道很浓。两位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目标,目标定实定细,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围绕这两个“标”,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
两位老师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通过“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辨一辨”“试一试”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交流,有效地教育了学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眼中有生。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实施这一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老师眼中有学生,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
如:《爱护小动物》一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纳为重要课程资源。《别伤着自己》一课,老师出示几种行为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出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的心灵去感受,知道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
又如《爱护小动物》一课,在猜猜小动物和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十分投入。《别伤着自己》一课,有学生都喜欢的走迷宫活动和最后的贴创口贴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
三、手中有源。
两位教师都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收集的图片、视频的运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现教学资源的和谐。
《爱护小动物》一课中,在教学爱护小动物的环节,引入了北京雨燕、藏羚羊、大象、熊的视频、图片等,学生通过这些资源,了解到很多珍稀动物动物面临的危机,从而激发保护它们的意愿。《别伤着自己》一课,在学创口贴包法的时候,播放了一段视频,演示和讲解十分到位,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起了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四、口中有评。
两位教师都能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对学生的回答能进行点评、概括,使孩子的回答更加有针对性,有方向性。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下面我说一下对这两节课的一点建议:
《爱护小动物》一课,前热后冷明显,因为后面的“爱护小动物”环节,教师选用的北京雨燕遭遇的环境问题和藏羚羊遭遇的非法捕猎,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教师可以从孩子身边的小动物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入手,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也更大。
《别伤着自己》一课,在玩走迷宫时,教师利用书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解读,没有让孩子拓展生活中的其它危险。教师应抓住书中的空白,让学生充分表达,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从而了解在家里还会有很多潜在的危险,要时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