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作室活动有感
清英外国语学校 梁小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9月我有幸参加了张云波老师的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并聆听了王静老师执教的《玩得真开心》和沈晶老师执教的《千年不衰的汉字》,收获良多。教学中两位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
我的收获:
王静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她大胆地让刚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合作学习,利用教师所给材料共同创造新玩法,在学中玩,玩中学。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惊人的创造力,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感悟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才能与伙伴快乐游戏”这一道理。王静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沈晶老师以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活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艺术、汉字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活动,呈现了一堂真实而精彩的品德课堂。以“马”为例子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史后,教师有感而发: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了栩栩如生的文字,把他们的智慧和灵感熔铸在一个又一个汉字里。汉字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充分感受、体验、了解了汉字演变的历史、欣赏了其丰富的内涵后,我们的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时所说的话应该就是真正由心而出的感叹,从而生成出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
我的思考:
当新课程改革让教材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文本”,一种“资源”的时候,“用教材”也就理所当然的代替了“教教材”。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感受到这个“用”字不简单:资源整合,体现的是教师扎实的文本解读与处理能力。其实“用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读教材。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教材,才能挖掘出隐藏在图片、文字背后编者的意图来。我们读教材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我们将编者的意图如竹笋拨皮般层层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对课的实际就有了自己的建构,萌发出新的灵感,我们常常说找到感觉了。而这种建构、灵感正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感悟之上的。因此“用教材”应该是在读教材中悟教材,由悟到用。我觉得两位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
1、生活资源的拓展。生活即课堂,杜威曾说离开了社会生活,如同在岸上教游泳,一切空谈。
2、教材资源的运用。那么教材上的内容如何使用呢?我觉得老师要有效地使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王老师将教材中涉及的各个版块融合在各项活动之中,使整堂课显得更加完整、流畅,操作起来也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体验。
3、学科资源的整合。学生的注意力要在40分钟紧紧跟随老师,要在各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十分不易。而在课堂上能如此有序地进行体验,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多门学科资源进行了整合。
我的建议: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在沈晶老师的课堂中着重对中国汉字在千年之前的辉煌进行宣传,千年之后在信息时代的中国汉字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今天,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已经成为联合国五种法定的工作语言之一。近十多年来,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汉字顺利地通过电脑录入关,而且语音、手写、键入三法俱全。如此古老的文字直通因特网,融入了世界的同步发展之中。 但是,我们的汉字在进入信息时代,经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西方的专家说:中国的方块字不能进入计算机,汉字的末日到了。的确如此,计算机键盘上的字母只有几十个,而汉字有几万个,在机械处理的时候,困难重重,可是,聪明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想出了很多输入方法。如果让学生在了解了过去、现在的信息后再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汉字的是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就更是给学生植入了一株文化的根,为学生培养了一份爱国的情,向学生弘扬了一个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