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工作室第一次活动反思
武进区实验小学 佴文武
新学期金风送爽之时,第一次工作室研讨活动于刘海粟小学举行,工作室成员汇聚一堂,探讨品德学科教学真谛,感觉收获满满,国庆长假梳理所得,为更好的再出发。活动中王静老师和沈晶老师呈现了两节精彩纷呈的课,分别是一年级一节《道德与法制》课《玩得真开心》,五年级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千年不衰的汉字》。
王静老师的课灵活运用教材,注重对课本与生活的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效的活动串联起道德与法制课堂的学习,引领学生明确生活中的道德意识、自律观念等,明晰日常生活中要有规则的玩,安全的玩,文明的玩,健康的玩,合理的玩,创新的玩。不难看出,王老师整节课以玩什么?怎么玩?为主线,由感知到导行,六个版块,块状分明,又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设计。感受1、彰显了活动性。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教学时,王老师从孩子们日常熟悉的游戏“石头、剪刀、布”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蹲下身来做孩子,通过故意“犯规”,引起孩子们注意,提升他们规则意识,这比直接告诉要有趣得多,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后续的课堂中每一个版块都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其中,创新的玩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动脑小组活动的机会,他们热情高涨,意犹未尽,尽管课堂时间有限,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创造的玩己种子般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将活动自觉延伸到了课后。我想:活动是孩子的最爱,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展示会,精彩一定会延续。2、突出了生活性。王老师从“你们喜欢玩吗?”“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教学中不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比如:夜深人静,在家敲打架子鼓的情境,这种只顾自己玩得尽情尽兴,置他人于不顾的玩法是不文明的,当然这个情境只是一个引子,在无形中告诉孩子,玩时也要为他人着想。这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德育学科的素养的达成应该就是这样的寓育人与生活之中的路径。但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师还要注意提炼核心问题,做好充分预设,包括课件。
沈晶老师执教的《千年不衰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教材作为激活学生情感的因子,以生动活泼的闯关形式引导学生猜汉字、探历史、看发展,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产生同族认同感。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透过闯关的学习过程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也让我们也看了课堂生成的精彩。感触1、情境把孩子带入汉字历史的长河。教学中沈老师通过结绳记事创设情境和图片的展示,唤醒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追寻汉字产生的溯源,走向汉字殿堂的门槛前;汉字的演变部分情境再现,原本枯燥乏味的演变通过多媒体模拟,转化成了孩子们观察、探究、想象、讨论的过程,从而突破学生认知中障碍,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2、闯关活动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认一认、考考你的三次闯关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猜认的过程中学生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在书法艺术部分,倒是建议引入书法家 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苏东坡的生平、代表作,配乐解说。再去呈现中国汉字、中国书法已经成功地走向了世界。将教材下一篇课文的内容整合进本课学习,一是内容上练习更紧密;二是教学目标上更接近。旨在通过课件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的生平和代表作,从而了解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极强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