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课堂的起点和终点
刘海粟小学 张云波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因此,从儿童出发,生成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追寻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这是品德教学中教师引领儿童成长的立场,也是品德教学的起点。
今天听了王静老师执教的《玩得真开心》和沈晶老师执教的《千年不衰的汉字》有几点感受还是非常深刻的。
一、 立足儿童生活,定位教学起点
品德教学强调要回归生活,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等,应该成为品德课堂重要的教学主题。今天的两堂课,很好地立足于儿童的生活来展开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根可循,有据可依。
王静的《玩得真开心》一课,在开课伊始,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喜欢玩吗?为什么喜欢玩?”众所周知,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更何况是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呢?所以,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话题。“因为玩的时候很开心。”“玩的时候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老师继续追问:“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玩法可多了。有的玩打漂漂,有的玩跳皮筋,有的玩跳绳,有的玩捉迷藏、跳房子,还有的玩手工、电子游戏、看电视等等,此时,老师及时地对孩子们玩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这个教学环节自然,贴切,真实反映的是孩子们的生活。记得试教的时候,老师一开始就说我们来玩个游戏,然后再玩完游戏之后再问学生你们喜欢玩什么,这时的学生回答大多就围绕着游戏来展开。很多时候,老师会认为这是孩子不会回答题,其实不然。为什么两个不同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师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试教的时候,老师以玩游戏进入课堂,似乎,玩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是这里其实老师已经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在老师看来,玩,就是做游戏,于是,在老师的暗示下,学生们就把思考的方向局限起来。所以,立足儿童的生活,是要真正地去了解孩子在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带任何个人暗示和指向地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还原生活,进入生活。并以此为起点,与孩子展开交流。
沈晶老师的《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也在多处地方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一次为交流的契机,展开教学。比如,在教学汉字的书法艺术时,老师就抓住本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问学生:“你在学校哪些地方见到过书法作品?”在刘海粟小学,学校处处都有书法作品的展示,大厅、走廊、班级门前、百善墙、广场的墙上,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深受熏陶。更有,学校有名的张玲珑工作室,深受书法爱好者的欢迎,接着请出在张玲珑工作室学习书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艺术之美。从学生本身生活的环境入手,从学生身边的学生入手,使学生感到书法的艺术之美和博大精深,这一点做的是非常好的。如果再按照陈露微所提的建议,把生活的面在扩大到社会的广度,呈现在海报、店名等等上面的多样的汉字呈现形式,就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艺术美。生活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发现生活中汉字的美,可以一本堂课为一个开始,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寻找汉字之美,不失为很好地一个课后实践作业。
二、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我们的品德课就是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从而唤醒儿童的道德意识,规则意识,使德育深入人心。
在王静老师的《玩得真开心》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玩要有规则意识呢?老师们想到要通过活动来进行。可是,怎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更好地唤醒?老师巧妙地开展了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当看到老师故意慢出耍赖皮而获得游戏胜利时,孩子们非常自然地提出了抗议:“要按规则来玩。”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中间常常玩得一种游戏,在约定俗成间,它的规则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当学生玩这个游戏时,他们是无意识的遵循这里面的规则,而并没有真正产生规则意识。当老师这样违反规则来完时,他们顿时发现了问题,原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就在儿童的心间扎根了。老师的这一设计,就很好地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唤醒了儿童心间的规则意识,从而教会了学生要有规则地玩。
沈晶老师的《千年不衰的汉字》很好地设计了一个“结绳记事体验活动”。在来了解了什么是结绳记事后,老师呈现了自己结绳记事的记录绳子,让学生在了解从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发现,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记录事情的大小,但是却不能够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具有着不准确,不清晰的弊端。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汉字的从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在学生的认知中,对结绳记事的弊端即使知道也没有形象的感知,当老师用这样的体验活动呈现时,立即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样的认知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学生继续学习汉字的工具性和艺术性埋下了很好地伏笔。
当品德课堂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时,孩子未来的人生梦想就会越来越清晰,在探索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 关注儿童发展,磨砺教学目标
每一堂课,我们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走进课堂时前和走出课堂后有哪些不同?也就是我们的课堂给了学生哪些发展以及走出课堂会产生的后续发展,这是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意义所在。
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一点有了很好地体现。
王静的《玩得真开心》在了解了我们可以用身边普普通通的东西,玩出很多新花样之后,给了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纸盒、树叶、石子等材料,学生分小组玩出自己的新花样。这样的实践机会,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探究实践的空间,并实实在在地指导了孩子在走出课堂之后,你们就是可以这样用普通的东西来玩。不过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中,老师更应该对学生的课堂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他们还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所以,老师在布置课堂实践活动之前,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这也是学生的能力发展之一。其二,这一个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刚好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反馈一下前面的“安全地玩”“文明地玩”“守规则地玩”,这可以说是反馈学生在课堂发展之二。关注儿童的发展,是要处处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中,处处体现在教学环节之中。
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做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腹中有底气的教师,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程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