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第一次活动观后感
横林实验小学 孙月
9月28日,我参加了张云波老师的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聆听了两节非常精彩的研讨课,分别是一年级的《玩得真开心》和五年级的《千年不衰的汉字》。作为一名品德学科教学的新人,这两节课为我打开了品德教学的新思路,让我对品德教学有了一些感悟。
王静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品德《玩得真开心》,恰恰我也是执教一年级,所以感触颇多。在上课之初,王老师就抛出了一连串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喜欢玩吗?”“你们平时都玩什么?”,课堂的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接着,王老师又提出和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瞬间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游戏中老师故意耍赖,让孩子自觉意识到要“守规则地玩”,寓教于乐。王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到要守规则地玩、安全地玩、文明地玩、健康地玩、合理地玩、创新地玩。最后的环节,王老师更是将理论融于实践之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创新地玩。
王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立足儿童的立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整个课堂没有生硬的环节设置,全部围绕着“孩子”和“玩”这两个主题,孩子们在课堂上开心地玩,也能开心地学,自觉地学,课堂的效率高、质量好。我也从中体会到,品德的课堂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品德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我也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较差,所以在设置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和可指导性,以免学生的实践活动变得无序、低效。
沈晶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这一课我觉得有点难上,汉字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又承载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将这千年不衰的汉字融入到四十分钟的课堂中,真是难以完成的挑战。然而沈老师却用“汉字英雄大闯关”将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课前体验到结绳记事的不足,课堂上通过练习了解汉字由甲骨文向篆书、隶书等字体转换,通过观察了解到每种字体的结构特点,体会到汉字的形态美。利用视频将汉字与其他古文字对比,突出汉字千年不衰,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感;沈老师又让孩子们观看汉字的演变视频,使学生了解到汉字由繁到简不断变化,体会到变化中的美。
这堂课,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不仅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精神,我们为创造和发扬汉字的祖先感到骄傲,更立志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课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将大课题进行更精准地教学。我觉得,尽管是高年级的品德课,课堂的趣味性仍是必不可少的,在介绍汉字的演变时,可以用更生动的汉字演变动画来代替,学生可以从中辨析出古汉字的形态,甚至可以与现代汉字做对比,突出千年汉字的变化。其他老师的建议也让我眼界大开,有老师提出可以展开小小的辩论“再过千年,汉字是否不衰?”“面对汉字,你更愿意说还是写?”等贴合实际又新奇的议题。也有老师认为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学习汉字的困惑,如汉字的误用现象。
第一次的研讨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如何准备一节品德公开课,而且和其他老师交流了想法,找到了新思路。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将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转换成品德课堂中的点点灵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