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清平乐 村居》
一、 引子:
1、 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S:家。S:安居乐业。)
2、 “吴音” 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 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 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 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T: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
中儿正织⑥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⑦,
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习《清平乐》
(一) 读
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自评一下。
S1:读得特别好。“媪”没读错。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莲蓬”在词中该怎么读?
S:“蓬”二声。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T:古人还能读得手舞足蹈。师生在一起果然读得手舞足蹈,读出了强烈的感染力。
(二)悟
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 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青草被你读得狠狠的,应该是爱怜的,不舍得踩呀!范读。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不同的溪。
T:“家家门前有清泉”,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这村居多么不灵性呀!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会是从哪进去的?S:诗人先乘谅。
T:诗人不是无心地看,而是有心地看。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人在画中游,成了画中人。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三)想象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想象他们怎么相媚好?
S1:“老伴,你太漂亮了,和你生活这么多年,太幸福了。
T: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媪夸翁呢?
S2:这么多年,你还是那么帅!
S3:翁你把饭做得太好吃了,把我养得白白胖胖的。
T:两人互相夸赞着对方
(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愿意再来夸夸哪个儿子?(学生充分想象,师:村庄儿女早当家。)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四)醉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 读句
2、 看图
3、 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 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
S: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1、 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 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T:“卧”,也让我们醉了!谈谈辛弃疾,谈到了辛弃疾的生平。
(五)思想提升
T:你老人家住这么清贫的茅草屋,为什么还能这么其乐融融呀!
S:心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
T:是呀,心有多宽,日子就有多大!
T:现在你们对“安居乐业”的感觉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吧!
T:此时的辛弃疾,不忘战场上的他,“醉里挑灯看剑……”
全休起立,带着村居送给我们的这些领悟,感谢五百年前的精神盛宴。
合着《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全体师生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