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育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各学科之间都界限分明、互不联系,这样的封闭式的教学是否还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思考,刘海粟小学语文学科叩响了课程整合的大门,2016年4月28日下午,武进区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活动在刘海粟小学举行。
课程整合 成就魅力课堂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刘海粟小学的李婷、花苏梅、邹春三位青年老师分别执教了《水》、《沙漠中的绿洲》、《古诗两首》三篇课文,不同的整合角度令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语文课堂变得魅力十足。
李老师执教的《水》与美术、音乐学科相整合,让美术上的透视、色彩对比等技巧为语言文字的内化表达服务,让音乐的选择凸显文本的情感基调,艺术学科为语文学习服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不仅仅习得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还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两者相辅相成,这样的课堂怎能说不美呢?花苏梅老师的《沙漠中的绿洲》整合了生活课程,该文本是一篇参观访问记,在教学时老师带着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到街头看、听、问,从而了解迪拜人民为了改造环境不惜代价,为了美化环境精心侍弄。这对于之后老师送给学生魔豆是相关联的,旨在让学生在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得到迁移运用,在种植魔豆的过程中看、听、问的方式去写观察日记,将言语实践落到实处。邹春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就是很典型的课程内部统整的范例,《石灰吟》和《墨梅》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那么究竟如何来阅读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又有什么特点呢?邹老师就是以此为整合的点,紧扣《石灰吟》中的“清白”和《墨梅》中的“清气”,引导学生感悟托物言志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托物言志诗。邹老师的教学其实还与我们的书法课程进行了整合,课堂上一首首托物言志诗行楷书法欣赏,老师还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写好潇洒自如的行楷诗作品。
专题汇报 明确研究方向
课后,刘海粟小学负责语文课程的唐薇主任就海小的语文课程整合之路做了《基于课程整合,打造“美的课堂”》的专题汇报,受到了张新东校长的褒奖,以及与会老师的浓厚兴趣。她从“整合”一词说起,强调了当下语文课程整合的迫切性。随后,结合今天的三堂课例从“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语文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与生活课程的整合”和“语文课程与教师课程的整合”这四方面展开汇报,她既能紧扣前沿教学理论,又能结合教材中的具体课例,整个汇报条理清晰,观点发人深省。武进区教研室张新东校长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实践与探索,对三位青年老师打造的“美的课堂”赞赏有加。同时,他指出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积极尝试;在这过程中,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做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理解与表达的共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特别要注意整合策略的多样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言语实践的热情,真正提高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最后,张校长寄语海小和全区的语文老师:守护童真,着力统整,再攀高峰!
我们刘海粟小学始终立足于“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从“目标和谐美”、“内容形象美”、“结构组织美”、“方法艺术美”、“过程创造美”等方面来构建“美的课堂”体系。“美”的教育已渗透到了各个学科课程,其中语文课程的研究尤其走在前列,我们低段的“故事语文”已申报成为江苏省教研课题,如今我们的语文整合课程已在一步步实践研究中。我们的语文团队凝心聚力,向善向上,在日常的每一天教学中都在扎扎实实地实践美的课堂,倾心倾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突出学科基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刘海粟小学供稿 图:杨凌云 文:陶玲娟、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