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展示>>文章内容
以“微日记”为载体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3   点击:   来源:   作者:朱金花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微日记”为载体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朱金花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课 题 组 负 责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朱金花

34

小高

语文

刘海粟小学

教研

组长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姓名

职称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唐薇

小学高级

语文

副组长,负责课题日常管理

郑艳

小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朱鹏伟

小学一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邹春

小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韩丽

小学一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殷立敏

中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蒋丹

小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花苏梅

小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袁静

中学高级

语文

组员,实践研究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1、如今是信息时代,学生对信息化的热衷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QQ群,有自己的微博,还有许多同学使用了微信等等。微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交流的生活方式。如果尝试让学生记录微日记是不是也会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呢?微日记,短小随意,记录学生的生活点滴,这是管建刚老师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为自己写作这样鼓励学生每天随手写,记录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件留存下来,就能形成“真话作文”最好的素材库。

2、日记与习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领域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小学阶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日记内容常常富有个性,生动活泼,能够打动人心。开放的内容,不拘形式的书写,常常能让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习作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最大问题,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话,摆脱假大空的作文模式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尝试把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通过微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此让学生学会说真话、写真话,寻找真话作文的“源头活水”,为习作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

3、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微日记为载体,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微日记”的创新形式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而这种创新形式便于操作,学生兴致浓厚,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分析

1.微日记的概念界定。

“微日记”的“微”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记录的片段短小、随意,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不作字数要求。二是记录的内容围绕一点展开,不泛泛而谈。每个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同,习作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微日记”的定位实质上指的是相对与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要求较高的的习作而言的。“微日记”可详可略、可长可短;选材尽可能的小,也可以相对大,只要能够把要说的话讲清楚就好。每次日记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对课业负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学生也能愉快接受,从而能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而日记的长期坚持性,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如果自主延长写日记的时间也说明他们有倾吐的热情,同时习作能力在提高,更是一种收获。

研究以“微日记”为载体,让孩子们通过寥寥数语抓住生活中的线索,记录下来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习作素材,改变学生无话可写的习作困境。为小学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

2、理论依据:

以微日记为载体,引导学生每天记录生活点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微日记播报、回音壁等反馈形式有新意,学生乐于接受,大大激发了他们再次创作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在同伴的激励下,学生减少了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特殊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的微日记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反馈。本课题研究在生活语文的基本理念引领下,基于学校课程,结合校本课程,对本校学生的习作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有目标、有规划、分年段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从而形成一定模式的习作与评价体系。

3.理论支撑:

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如源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练习生活,挖掘素材,寻找可以记录的点。这些可写之处来自平日的生活。让“微日记”成为我手写我心的一种倾吐,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把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积攒下来,使得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水之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教育应该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的生活的条件。同时,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用“微日记”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被认可”的教育理论。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微日记”的习作中不断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论。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2—3年的研究和实践,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1、在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养成记微日记的习惯,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

2、微日记要求短小、精悍,富有儿童情趣,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指导学生完成不同主题微日记的方法和策略。

3、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注重反馈和评价。学生能够根据作文评价标准,分析鉴赏自己和同学的微日记,发现并反馈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4、促使教师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比较常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后的变化,对自身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以微日记为载体,打消学生对于习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微日记特殊的评价与反馈方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功能,突出写话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本课题准备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微日记”的内容体系。引导他们用眼睛、用心灵、用智慧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2、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学生能写出生动、有真切感受、言之有物、充满个性的高质量作文,同时能够鉴赏、反馈评价。

3、探索习作教学的“捷径”和如何渗透习作意识,最终引导学生跨越怕习作的心理障碍的路径和方法。

4、研究习作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保持高涨的习作热情和浓厚的习作兴趣。

五、创新之处

1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授课模式,微日记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制订,也可以是小组围绕同个话题展开,学生感兴趣。

2、篇幅短小,更适合作文起步阶段孩子的实际作文水平。

3、富有新意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自学生同伴、家长、朋友的点评,多元评价更能激发写的动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当前习作研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 采用书面问卷和口头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前期了解学生写作现状、教师教学现状,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了解学生及教师反馈的信息,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行动研究法:教师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各种观察式体验、实验性体验、操作式体验,组织学生撰写微日记,参与研究的教师善于省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主要包括对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案例分析,对自己或他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进教改经验,抽样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师进行访谈,借此了解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教师习作教学中的困惑。讨论习作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

(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6年6月)

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习作课例研究。各课题组教师期初要制定计划、期末写出总结,提出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上好研究课,每学期开展一次真话作文的交流研讨会,并组织开展一些理论讲座、外出参观等活动,以推动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举行中期汇报。整理、分析学生的习作存档。

3、总结阶段(20169月——201612月)

认真分析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总研究论文、学生微日记集、研究案例,向上级申请结题鉴定。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有研究经验。

课题组长朱金花、副组长唐薇,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参加过省、市、区各级的课题研究,担任主要研究人,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课题研究促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本课题保障条件。

1)学校积极支持。

通过教师自主申请、与学校领导协商等途径,确定了研究人员,组建研究领导小组、研究指导小组和实验教师队伍。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监督协调与过程指导。

2)优秀研究团队。

课题主持人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水平,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与校内优秀教师组成了研究共同体,成为课题核心内容的研究中坚力量。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一直在小学语文一线教学,教学实绩优秀,认真积极、勤于钻研,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正逐步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3)制度保障。

教师严格按照刘海粟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开展工作,课题研究纳入优秀备课组条件评选中。

4)保证研究时间。

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沙龙,保障研究的正常进行。课题研究将建立课题网站,使研究教师都有路径进入,共同交流、反思,记录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思路。

四、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1篇。

2. 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

3. 论文文章汇编文集1本。

4. 研究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料。

5、学生微日记集。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6年12月。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2、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