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学习园地>>文章内容
构建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3-05-23   点击:   来源:   作者:姚华

构建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俞国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只有构建尚美灵动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和尚美精神的全面提升。
什么是尚美的灵动课堂?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是充满美的享受的课堂。就语文学科而言,笔者认为灵动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目标美——灵动的课堂是目标多维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立足于三个维度(五个层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不能仅仅着眼于书后的几道练习题,要全面审视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系,发掘具体材料中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诸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因素,高屋建瓴地运用教材来发展学生的素质,将享受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目标之一。
二、内容美——灵动的课堂是享受美的课堂。
(一)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挖掘,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体味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语文教材上所选文章都是较为经典的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占绝大的比例,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白鹭的形态美、意境美,聂荣臻将军的人格美,《生命桥》中的动物的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三)挖掘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的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正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道“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语文课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
(四)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写得极富魅力。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一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趣。
(五)探寻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家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句就描绘出一副鲜明的图画,营造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三、氛围美——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烟台的海》第二段教学片断: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我认为“涌”字最能反映。
生:老师,我认为“扑”字最能表现出海浪的汹涌,而“涌”字并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扑”很有气势,而“涌”字只能让人感到海浪不断向前翻滚。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拍”没有“扑”那么有气势。
师:让我们来请教一下“不说话的老师”,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学生查字典,比较“扑”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轻薄的东西轻轻地打;“扑”的意思是身体猛力向前冲,伏在人或物体上。
师:说得不错,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拍”: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扑”:守门员飞身跃起,稳稳地扑住了飞驰而来的足球,好险啊!
师:同学们看懂了吗?“拍”和“扑”虽然是近义词,但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师:对阿,“拍”和“扑”力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那么,这里的“扑”能换成“拍”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师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开发创新的潜能,共同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情感美——灵动的课堂是情感激昂的课堂
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满丰富多彩的情绪和情感的认识过程,灵动的课堂应该充满激昂的学习情感。
首先,语文教学要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或运用磁性的语言,或借助直观的图片,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触景生情”,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英雄,当身处险境时,他没有选择避让;当亲人生命垂危时,他没有选择拯救;当需要在个人安危和他人安危之间作出抉择时,他选择了放弃自己。他的选择造就了自己的英雄称号,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感人的故事吧!而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则选用一曲动人心弦的《长江之歌》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巧妙地运用欣赏性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和蔼的神态……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激起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昂扬的情感。
五、节奏美——灵动的课堂是节奏跌宕的课堂
课堂如诗,语文教学除了追求语言美,还应追求节奏美。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注意力集中规律,巧妙地安排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及时调适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张驰有度,劳逸结合。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要经常设计一些思维放松的活动,调整思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区域;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巧妙地安排思维兴奋点,避免出现“千文一法”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烟台的海》一文,我们可以直接从课题入手,引领学生围绕“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去分层次阅读课文,按照“初读通顺、通读了解、精读理解、品读欣赏”的顺序逐层推进。而《海伦•凯勒》一文则适宜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说为主,以读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机地穿插使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辩论、情境表演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掀起学习的高潮。
六、思维美¬——灵动的课堂是思维激荡的课堂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激发。灵动的课堂应该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发展思维的深度。
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我们可以扣住文章最后一句引领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民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屋建瓴地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你认为聂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