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我们需要怎样的反思
——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点滴谈
主讲:周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价,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反思的误区
1、“茫”,教师不知道对哪些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抱着一种司空见惯的态度。
2、“窄”,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且往往只对教学失误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不去反思或反思较少。
3、“浅”,教师的反思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难以与教学理论相联系,不会提炼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散”,教师普遍认为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交流自己的反思,从而使教师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阻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5、“浮”,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因此,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二、反思的内容
1、教学中的成功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相比而言,一节课总有成功的地方。例如,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师精彩的点拨,适宜的情境创设,教材深浅的把握,学生兴趣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堂组织等。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认真回顾总结并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对已而言,不仅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对他人而言,可以将教学经验交流推广给同行,达到资源共享,多人受益。
2、教学中的失误
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标准”指出:错误是课程的再生资源。教学中的疏漏和失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看怎样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理念不新颖,教学手段不恰当,关注学生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及时反馈,寻找其根源是主观所为,还是客观所限,并勇敢地去面对,最终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人选的前车之鉴。
3、教学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若对教材挖掘不深,研究不透,课堂上把握不准,对学生学情和已有知识了解不够,通常会犯以下三种毛病:要么在关键环节蜻蜓点水,锋芒不露,一过了之;要么轻重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得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要么老师是讲得滔滔不绝,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抓住学生在学生中遇到的困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判断、甄别问题难度大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教学效果定会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
4、教学中学生见解
素质教育倡导教师树立“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教学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6、教学的有效性
每个老师每节课的时间相同,但为什么优秀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能力强,成绩好,
学习习惯好又学得轻松快乐,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先搞清楚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也就是现在说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三者缺一不可。
7、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
8、后进生的转化 ,现在市局强调五科的双率问题,平时就要注意抓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渗透到每一节课。
9、其它。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没有完全的限制,可以不拘一格,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1、根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1)课前反思。针对所教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渴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种种设想,或者种种处理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案进行反思。课前反思既是打好有准备战的重要环节,也是激活教师头脑的好方式,你想一个教师课前进行认真反思,思维之活跃,激情之澎湃,是可想而知的。与教师课前头脑空空相比较,其效果要好百倍。课前认真反思,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2)课中反思。课前预想与实施教学之间定然会有一些矛盾,及时反思,立即调整,真正使课堂成为探究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的空间,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作用,可强化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非常关键,可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教学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教学规律,教学本质的认识。而很多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再进行深层次的课后反思,致使教学技能毫无长进,教学科研能力原地踏步。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反思,要不失时机,言简意明且有侧重,同时更要持之以恒!另外,从写好课后反思入手进行教学研究,既可占有丰富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又可以找准教学研究中的困惑,继而才会有的放矢地向名师学习,强我素养。
2、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1)单一反思:只就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反思。如学生的发言情况、某个学生的上课表现等等。(2)对比反思。如果我们留心思考,同样的教学内容,上第一遍与第二遍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效果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一个老师上两个班级的课,讲授相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不完全相同,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在这个班级效果好而在另一个班级又不好。认真查看、思考、比较每一遍、每一个班级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汲取经验,改进不足,更有力于提高教师思辩能力和科研水平。
3、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1))综合反思,即全面反思,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情况、学生的表现、教师的作用等全面反思。(2)专题反思:即只针对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如: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切入点。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切入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有效性。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5、注意反思的理论性。;加强学习,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老师的沟通。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教学反思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就自己的反思内容和看法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且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