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普及化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2.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增强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预防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有关心理健康常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4.差异性原则。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5.渗透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心灵,关心学生成长,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三、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树立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切实提高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所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实施、指导、考核与研究等工作;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局长专门负责,协调督导、德育、教研室等部门开展联动,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模式。
2.各中小学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在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
3.各中小学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辅导与研究等工作,并与家庭、社区构成合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真组织,严格实施
1.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所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督导评估考核中的权重;各级教研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对本地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业务指导,负责组织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
2.各中小学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以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德育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至2012年底,城区中小学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辖市、区优质中小学配备率达90%以上,其余学校配备率达80%以上。学校通过招聘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教师逐步由兼职走向专职,并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逐步达到1000:1的比例。
3.各学校要明确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通过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责、权、利,并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在职称评聘和评优选先方面,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应有归口申报渠道并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三)加强引导,全面落实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挖掘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组织活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德育课程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情感、志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各地、各校要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统筹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开设心理健康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各学校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每周0.5节,初三 、高三年级可组织专题讲座。
3.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体验为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由学生组成心理信息员队伍,接受专门的心理培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心结,随时记录周围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以便进行适时的个别辅导。
4.构建心理咨询平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利用现有龙城网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4小时服务热线:86****89),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方便快捷的心理辅导网络服务;每所学校都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测量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热线”,安排专职教师定期接听心理咨询电话,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机制。
5.不断完善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沟通的机制与渠道。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指导家长优化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区的渠道和方式,共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按照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普遍心理问题的重点研究和实践,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问题等。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中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纳入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各级培训计划;学校校本培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不但要对全体班主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更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更要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
2.落实督导考核。
一是加强对学校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开展情况、日常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实际效果等的考核;二是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
3.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度。校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好计划、实施、督促工作,形成学校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带头抓,心理教师具体抓,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抓的层层落实的责任制度;二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校应定期向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汇报工作情况,发现群体性心理问题等特殊情况必须及时汇报,并规范处理;三是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合格学校评估制度。出台《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创建标准(试行)》(见附件),形成“合格——示范”的评价机制,并将于适当的时机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创建工作。
附件: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创建标准(试行)
二○一○年
主题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意见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