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13
点击:
来源:
作者:音乐
上古音乐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 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
陶埙,挖制
骨哨。(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
骨笛溯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
吹奏乐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
七声音阶。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
五声音阶。)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根据史载,
伏羲、
神农作琴瑟。神农之去伏羲远矣,伏羲作琴瑟,大抵出于草创,未能完善,传至神农时,神农又加于研究,于是琴瑟之制,始渐如后世之制。后世溯其原始,独称伏羲不可也,独称神农亦不可也,则两记之。草创与改良之人,均称曰“作”焉。又有冷伦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乐谱,大容作乐,
黄帝制笙竽,
夔作鼓,
伶伦、荣将铸钟等记载。
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
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
汉乐府》,
唐诗、
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
苏轼描写
中秋佳节的《
水调歌头》。
中国古代对
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
画家,因为
中国画和
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
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
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
李龟年也没有什么
政治地位,现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出现在唐诗中,受人赞扬。
中国古代的“
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
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
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
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
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古代乐理
中国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
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
广陵散》、《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等。
民族乐器
《周
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现在所说的
丝竹就是
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
埙、
缶、
筑、
排箫、
箜篌、
筝、古琴、
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
宗教的需要。
到
汉朝和
唐朝以后,
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
伊斯兰教世界和
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地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
笛子、
筚篥、
琵琶、
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较少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