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学习园地>>文章内容
浅谈人文素养与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1-09-13   点击:   来源:   作者:姚华

浅谈人文素养与艺术教育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而青少年是在做人的过程中逐步成人的,因此,优化学校环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优化学校环境就是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文化。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意识、具有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具有与人合作和参与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开拓进取的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人文的力量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科教背后是人文的力量。老一辈的科学家人文修养都很高,并且他们对于文化都有过很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钢琴和小提琴都弹得很出色,他创立相对论的时候就是在弹琴的状态中,这不是说他弹出了相对论,而是音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音乐可以使人有更加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世界,任何发明创造都不可能光局限在实验室中完成。然而现在对孩子的美育培养很缺乏。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不光是一个情感的陶冶,比如弹琴左右手都要用,脚下要踩踏板,眼睛要看谱子,脑子要想节奏处理,心理要感动,这种让全身动起来的做法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有很大好处。
  不接触社会,不听音乐,这显然是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在提倡科教兴国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陈钢长大成为音乐家,父亲给了他充分的自由--梦想的自由、实践的自由。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让孩子保持着好奇心,打开他们的视野其实非常重要。
  人生需要艺术,艺术的力量可以激励人们战胜一切困难,一个有艺术陪伴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丰富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正在慢慢靠近音乐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欲。美国的学生拉琴大多出于兴趣,他们培养的方法是把种子撒在园子里,让你自己去成长、发芽,所以,种出来的是大树。而中国学生往往在父母的压力下拼命地苦练,使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创造愿望正日益消磨殆尽,所以种的往往是盆景。没什么比自己想学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了,当一个人音乐学到一定程度,他对文学、美术等其他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冲破极限,再上新台阶。
  二、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了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体现人的价值,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唤起学生的主体精神。
  确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理念。科学使人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奠基石。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性,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一种精神反映,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素养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弘扬。"以人为本"也要对学生体现一种人文关怀,通过有特色的教师培养有特色的学生,以名师促""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植"校园文化",注重营造科学与人文氛围,提升文化品位,给予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给予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特长的空间和"生长环境"
  三、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
  学校应大力提倡 "三格教育"(高尚国格、健全人格、强健体格),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大锤炼、大净化、大升华,注重把美育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中,努力提高学生对文、诗、画、图、歌、影视、摄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内外感受美的情感,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获得美的自由度和深度。
  通过精心编排学校艺术节的每一项活动和节目,把美的作品、美的艺术向学生展示。无论是一首诗还是一首歌,在表演美上下功夫,使得每一次演出,都能取得与学生心灵共鸣的良好效果。学校化大力气组织美术、摄影作品展,平时在活动课中,开设摄影、绘画、影评等多项有关课程,让富有艺术才华的教师为学生开讲座、评论作品,带领学生感受美,从而吸引了大批学生来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自己创作的反映自然之美、力量之美、古朴之美、民族风情之美的美术、摄影作品得到充分展现。在这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艺术人才。在这些美育活动中,学生的情趣得到了提高,心情得到了调节,道德得到了升华。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速教育信息化。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同时也使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注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追求三种境界:
  "统一"境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服从教育目标,与整个教学目标保持统一;"和谐"境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寻找"学会""会学"的最佳途径;"互补"境界--现代信息的技术运用,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使之更加生动直观、简单明了,同时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
  就音乐教学而言,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互促、共创的教学氛围。
  1、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学生喜欢想象,富有幻想,其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露性和易受暗示性。因此,人们常说孩子在看电影或看电视时,常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或悲伤、或欢喜、或欢呼雀跃、或担心受怕,又情不自禁地悲伤落泪、捧腹大笑。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清晰流畅、丰富多姿的动画功能,为孩子想象所具有的特殊夸张性提供了与伙伴交往的模拟情景,因此使孩子们常幻想自己是动画故事情节的一员,并与伙伴们同甘苦、共患难,极大的获得了情感体验,丰富了群体意识,视听结合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可利用作好的画面,边放录音边展示画面提问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情绪在歌唱中充分地流露出来。
  2、情景交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教学情感性强,学生的视听能力也比较直观。因此情感目标的投入就显得比较重要。音乐是感情的艺术。音乐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感情世界的渲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它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教学中应贯穿这一主线。从教学氛围到教师范唱、范奏;从学生演唱到每首歌的演唱处理,都应强调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在音乐流动美的滋润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增加音乐课?quot;滋味"
  3、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在教学中,针对音乐课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情感目标上投入能受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实践表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视听结合,情景交融,孩子们在特定情景中去学习一首歌,不仅可以消除因纯粹学唱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主动、持久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把歌曲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发掘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听结合,情景交融,为学生感受到乐曲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聚湖社区金鸡西路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40    访问统计